教坛群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坛群英 > 正文
刘永红的“口头禅”——记山东省教学名师刘永红
发布时间:2008-06-11 15:06:12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刘永红教授指导学生研究 摄影:陈峰

提到刘永红,很多人都会说出个“一二三”来:现任机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特种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高新技术计划评审专家,山东省特种加工学会副主任委员,东营市经济开发区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委员,东营市科技企业协会特聘顾问;2007年,他被评为我校第二届“大学生心目中的十大优秀教师”;第2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他先后荣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和山东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6月,刘永红教授被评为第四届山东省教学名师。。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刘永红还有三句“口头禅”:我要做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人;年轻人是学科的未来和希望;做事一定要先做人。近日,记者走近了刘永红,倾听三句“口头禅”背后的故事……

“我要做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人”

提到刘永红,机械电子工程2006级研究生蔡宝平至今仍感激不尽。2005年10月,在刘永红的鼓励下,还在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读大四的他参加了刘永红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非导电工程陶瓷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负责“主轴变频调速”的设计,直至2006年9月份本科毕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不仅从刘永红教授那里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后者将让我受益终生。”

刘永红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做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人。”刘永红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启发和素质培养。他告诉记者,与其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还不如教给他们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潜能,从而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为此,他一直在工作之余坚持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将自己的科研实践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他还积极支持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并经常给学生讲授科技创新思维与方法等知识,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他的指导下,近年来我校有4项成果荣获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成果获青岛开发区首届大学生科技节一等奖,1项成果获我校大学生科技节特等奖,1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项成果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刘永红通过自主开发与修旧利废,研究开发出了伺服电机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综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自动化和机械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并进行了一些综合性创新实验。目前,该系统已为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安全工程两个专业的1200余名本科生进行了为期18周的综合训练,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并荣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实验成果奖一等奖。

“年轻人是学科的未来和希望”

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刘永红的第二句“口头禅”就是:“我们学科的未来和希望是年轻人,应该尽可能多地给青年人创造机会,尽量发掘他们的潜力,形成一个梯队、一个团队。”

刘永红解释说:“刚刚毕业的博士生知识体系还是崭新的,只有为其提供优良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他们才能快速成长起来。”因此,刘永红认为,在关键时刻伸手拉他们一把,既是对年轻人负责,更是对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负责。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的老师想加工试验零部件,他非常热心地帮忙;有的老师申报科研课题,他帮着出点子想办法;有的老师要发表学术论文,他也忙着跑前跑后。他常说:“我们的学科就像是一棵‘树’,一棵小树苗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勇于成为一枝树杈,那我们的学科就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对青年教师热情伸出援手的同时,作为学科负责人的刘永红始终没有放弃机械工程学科的规划与建设。我校2001年成功申报了机械电子工程硕士点,2005年成功申报了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2006年成功申报了山东省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学科,实现了机械工程学科建设的三大跨越。作为“代价”,刘永红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用他的博士生纪仁杰的话讲:“刘老师的眼中从来没有周六、周日的概念,属于他的假期只有每年春节的半天时间。”他的同事也钦佩地说:“刘永红是个十足的工作狂,这么多年了他平均每年回老家的天数不到一天!”

“做事一定要先做人”

多年来,刘永红取得的成绩斐然。他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完成国家、省部以及市、校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非导电超硬材料电火花加工设备的研制等多项课题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只有熟悉刘永红的人才知道,每一项成绩的背后隐含了多少汗水。他经常把“做事一定要先做人”这句话挂在嘴边。多年来,不管是在试验室的试验中还是在生产现场的考察生产中,只要是有工作,他就一定要带领大家亲自动手做,往往在一次试验完成、一次考察结束后,刘永红手上的油是最多的,身上也是土最多、最脏的。为了促进复合型腔割缝筛管自动化生产线尽快投入实际生产,刘永红带领研究生和工人们顶着30多度的高温、忍受蚊子的叮咬,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连续在生产现场工作了两个多月!为了保证质量和加快工期,生产线中的每一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都是由他亲自动手完成。工夫不负有心人,该生产线一次调试成功。该技术成果在新疆克拉玛依等多个油田得到推广应用,并已批量出口哈萨克斯坦、苏丹等国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仅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油田2005年一年就用该技术成果完全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完井难题,当年就为油田创造1.26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正是凭着这股“做事要先做人”的干劲,多年来刘永红深入中原油田、冀东油田、大港油田、大庆油田、新疆油田、青海油田等我国各大油田和国外一些油田及其生产企业的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与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合作,推广转化了数不清的科技成果。然而,当谈到成绩时,他总是微笑着说:“不值一提,不值一提!与中国石油装备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我的工作微不足道!”

【 作者:新闻中心:陈峰 机电工程学院:赵毅彬 来自: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王雷广 审核:】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