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学民
当记者把电话打给田学民时,竟吃了个拒绝采访的闭门羹。
“让我做事可以,宣传的事儿就算了。”好说歹说,直到说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时才勉强答应。
务实、低调,这是学院师生都了解的老院长品格。
而其实,踏踏实实做一个教书育人好老师的朴实愿望,从田学民的青年时期就萌发了。
1973年高中毕业后,田学民在老家山东文登当了民办教师,从小学、初中一直教到高中。1977年恢复高考,田学民如愿以偿考入华东石油学院。1982年,27岁的田学民不忘心中的教师情结,再次在分配志愿表上申请了留校任教,而这一教就是32年。
院长、学科带头人、教授、老师……面对这些头衔,田学民最喜欢大家叫他的还是“田老师”。不少刚入职的教职工和刚入门下的研究生经常被田学民纠正称其“老师”而不是“院长”,“老师是最让我舒坦和自在的称谓。”
虽称其老师,而其实很多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却从他身上感受到父辈充满严厉的关爱。“田老师从父母手里把我们‘接管’过来。”很多学生,都像田学民的博士研究生曹玉苹一样有着这样的感受。
“认真做人,踏实做事。”这是田学民所有的学生哪怕是只跟着他上过几次课的学生最大的收获。
一位十年前跟着田学民上课的学生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田老师第一堂课的开场白:“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做学问先得把人做好……你们大部分来自农村,这四年要对得起你们的父母,奠基你们的未来……"
跟着“严父”般的导师,“日子”还真不太好过。“最近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他的学生都知道,每次汇报研究进展,田老师都会问很多问题,而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跟这严父般的老师久了,大家都知道老师所强调的人才的核心要素“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你花费一段时间饱览最新最近的外文期刊后,发现跟老师讨论时他好像全部都了解了。后来学院党委书记方召杰揭开了这个秘密:我好几次看老田在工作室伏案抱着一摞书,过去一看都是外文专业期刊。
“我也不会用什么华丽辞藻概括师德到底是什么。我就把自己当做他们的家长,对我的孩子,我得考虑他们的现在尤其是几年数十年后的未来。"
田学民说他工作以来,最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在于当了院长学科带头人、申请了博士点,不在于那一大堆科研成果和荣誉称号,而是教了32年的书,培育了一批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学生。
“我当老师的标准就是,当若干年之后,学生回忆起他的老师,感觉没白跟着我、不后悔就行了。”
而其实,田学民能一一列举其姓名、年级、所在地及主要成就的80余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都在感激作为田学民学生的那段经历,这种情怀随着时间的久远而越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