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健,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石油学会会员。担任《Energy & Fuels》、《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Petroleum Science》、《力学学报》、《石油学报》等国内外16个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
从2002年至今在我校石油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8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9月起受聘为博士生导师。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侯健教授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每年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的《渗流力学》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并参与主编了国家级规划教材《油气层渗流力学》。同时,积极承担科学研究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以油气渗流理论、三次采油技术研究为主的稳定科研方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气重大专项、国家“86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发明了基于连续切片图像的网络模型建立方法,首次建立了聚合物驱网络微观模拟模型,创建了有效的孔喉微观尺度油气渗流实验与模拟方法,实现了微观与宏观尺度化学驱渗流的理论创新。建立了以潜力风险性评价、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生产动态定量表征和预测技术为主的化学驱矿场应用技术系列。主持或参与的“高含水油田化学驱渗流机理及应用技术”、“强化采油潜力预测技术及其矿场应用”等4项科研成果已通过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胜利油田边际稠油高效开发技术与应用”项目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他主持或参与的“三次采油潜力预测技术研究”、“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等9个项目还获得了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授权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独立出版专著《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预测方法》,在《Energy & Fuels》、《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中国科学》、《力学学报》、《石油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和SPE国际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83篇,其中第一作者52篇,SCI系统收录10篇,EI系统收录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