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群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坛群英 > 正文
潜心科研敢为先 高尚师风沐人心 ——记学校“劳动模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希友教授
发布时间:2021-12-08 09:53:15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李希友教授

三点一线,几十年耕耘,他是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立德树人,初心不改,他是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他,就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希友,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获得同事和学生们的一致敬重。

立德树人一朝为师永沐人心

李希友教授1985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化学系,并于机械委204研究所取得了硕士学位,随后在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从香港到英国、从德国到美国,李希友教授走出国门、打开视野,用近十年的博士后经历来沉淀自己。2014年11月,李希友教授从山东大学化学系调入我校工作,不久之后,就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光物理与光功能材料实验室。

李希友教授对教学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科研育人的观念,主张将创新教育融入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科研创新成果推助学生全面发展。

李希友教授以担任学生学业导师为契机,借助“泰山学者”科研创新团队优质的科研资源平台,以大创项目为载体,通过“课上引导、课下指导”,推助学生全面成才。为给本科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他将自己团队300多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课题组常年有近20位本科生在这里做大创项目。

面对学生,李希友教授秉持严谨求实、身体力行的作风。为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李希友主动担任“新生研讨课”课程讲师,为新生生动地讲授枯燥难懂的专业前沿知识,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科研的种子。

近三年来,李希友教授共指导6项大创团队项目,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3篇,指导本科生创新团队申请国家发明专项1项。其中,在2020年学院组织的国家级大创项目结题答辩中,他所指导的材料化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樊盛和何宇靖分别作为负责人的两个大创团队均以“优秀”结题。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都离不开李老师的指导”樊盛回忆起做大创时的场景,“开组会时,李老师会抓到每一个细节,给出一针见血的意见,也常督促项目进度。李老师来实验室,除了对研究生的实验进行指导外,还会单独对我们实验过程中的细节进行一一询问,并给出他的判断。”

面对科研,李希友教授不怕苦、不怕累,坐得住冷板凳。“科研没有捷径、没有一蹴而就,必须要有汗水,才会有成果。”他常常这样告诫学生,并以身示范,把勤奋写进自己的生活。

科研团队青年教师刘和元表示,“李老师的生活没有周末,一周上七天班是常态,晚上十一点之前基本没有回过家,因为他要追踪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方向,修改学生的论文,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凡是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他第一时间关注;凡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他一定亲自关心。

材料化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李威回忆道:“我还记得当时是晚上十点左右,我刚从教室结束自习回到寝室,突然收到李老师的一条消息,是他对我文章的修改意见。我点开来看,我自己写的初稿被批注了花花绿绿的文字。”字斟句酌,他牺牲休息时间、反复推敲学生的初稿;拈精撮要,他用最严谨的文字指出问题、用最细致的态度育人。

“他就是实验室、食堂、家,三点一线。对生活的要求很低,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作为妻子的同课题组的陈艳丽教授表示,“他每天早上七点多就开始工作,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他用自己的做法影响其他人,搞得我也成他那样了。实验室很晚还有人在做实验,整个团队都养成了勤奋的习惯。”李希友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当以身作则”,他对待工作认真刻苦、专心惜时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题组的其他老师和学生。

潜心科研十年钻研终磨利剑

李希友教授敢于创新,争做一流。“做出自己的特色”,是李老师常说的话。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使碳减排迎来历史性转折。多年以来专注于太阳能的高效转化与利用,正是他关于时代发展需求的思考,也是他对“促进我国能源及其相关工业升级、实现国家积极长期可持续发展”号召的响应。

李希友课题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光子上/下转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三个方向相互穿插,所取得的成果在光伏电池以及氢能行业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在光子上/下转换技术方面,李希友教授带领课题组重点研究、发展了系列具有高效率的单线态裂分(光子下转换的一种途径)材料。这项研究“劳动强度大,研究周期长,难出成果”。但他以身示范,不放弃、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十年的专注与苦心钻研终得回报。其团队所研究的基于并四苯的单线态裂分材料首次实现了超过100%的效率;与合作者利用磁场中的超快光谱技术首次揭示了单线态裂分材料的新机制。并于今年8月在单线态裂分材料方向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

李希友教授认为“研究成果应当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课题组在他的带领下,基础研究、实际应用“两手抓”,开拓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等研究方向,真正地实现了将太阳能高效地储存、转化与利用。

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他领导课题组发展了系列钙钛矿表面修饰与改性新技术,大幅提升了电池的稳定性。在光催化方面,他领导课题组发展了系列具有高性能的光裂解水产氢催化剂,其中性能最好的催化剂至今保持最快的产氢速率的记录。

“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充满着汗水。”李希友教授坦言,“遇到过许多困难,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最终才取得突破与成功。”

单线态裂分材料方向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就遇到了许多难题,比如材料难于制备、测试平台(需要超快的光谱技术)无法满足。面对研究工作推进缓慢的困境,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冷静地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材料难于合成,就与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请教有机合成老师,改进合成路线与方法;没有测试仪器,就积极加强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推进该方向的进展。李希友教授凭着这份执着与韧劲,成就了其今天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

李希友教授及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Nat.Chem.、Energ. Environ.Sci.、Appl.Catal.B、Mater. Horiz.、Chem.Eng.J.、J.Mater.Chem. A等国际知名期刊,并且有望真正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科研不能追求短、平、快,要对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做到极致,真正地去推动一个方向的发展。”李希友教授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最终实现太阳能的高效转化与利用,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缓解全球所面临的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对于未来,他表示会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并希望能够将实验室中的一些技术进行转化,使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一位潜心科学的学者,一位良师益友,一个正气、简单的人。”这是李希友团队的杨广武副教授对他的评价,也是李希友走上教师岗位二十余年的真实写照。这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的教育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这位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将仍以严谨的处事态度和勤奋的工作习惯走在科研的道路上。

【 作者:杨树婷 张琰 王大勇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报  责任编辑:李卓霖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