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景 汪泽超摄影
现场学生提问环节 汪泽超摄影
【本站讯】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对隐喻的了解,7月8日,文学院于文理楼142模拟法庭举办以“无所不在的隐喻:略论钱锺书的隐喻观”为主题的第26期博雅大讲堂。此次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刘涛主讲,中文系主任沈壮娟主持,150余名学生参加。
活动伊始,刘涛向学生介绍钱锺书及其代表作品,展示哲学家、社会学家李慎之对钱锺书的评价,并通过列举钱锺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阐述隐喻是钱鍾书著作中的核心论题之一的观点。随后他从无所不在的隐喻、隐喻的内在机制、喻之两柄与多边三个方面入手,探讨钱锺书的隐喻观。
刘涛表示,人们日常的概念思维具有隐喻性的本质,如性别隐喻、战争隐喻、时间隐喻等,《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也提及,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大都在隐喻模式中进行;随后他通过对亚里士多德“隐喻”和I. A. 查理兹论隐喻的介绍,阐释了钱錘书对隐喻内在机制的分析的相关理论;接着他用“水中映月”“以秤作喻”解释了喻之两柄、用同一事物有多重性解释了喻之多边,他认为钱锺书将隐喻的“两柄”与“多边”结合在一起,并将各种复杂的情况分类论说,其中蕴含了重要的学术创见。刘涛指出,钱氏在青年时代就提出了与西方认知语言学近似的隐喻理论,但在时间上却远远早于后者。总的说来,钱锤书对隐喻有着一以贯之的认识和理解,对当代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讲座最后,师生与刘涛交流隐喻相关问题。
此次讲座旨在为学生搭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平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钱锺书先生的隐喻观及哲学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