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博雅讲堂(第100讲)】张明明副教授谈元杂剧楔子曲牌的曲律学考察
发布时间:2025-06-09 11:11:30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本站讯】6月5日,扬州大学副教授张明明做客博雅讲堂第100讲,作题为“元杂剧“楔子”曲牌的曲律学考察”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文法学院与荟萃学院联合主办,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张欣主持。

张明明谈元杂剧楔子曲牌的曲律学考察

张明明介绍了“楔子”曲牌的起源与演变。“楔子”在一本四折之外起到“楔入”的作用,是与正剧联系紧密,又保持一定独立性的戏剧结构单元。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到明代臧懋循《元曲选》,“楔子”的使用逐渐成为定式。“楔子”的使用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张明明从曲牌来源与性质入手,将“楔子”曲牌分为三组:【赏花时】与【端正好】是“楔子”最常用的两个曲牌,皆隶属仙吕宫;【正宫·端正好】与【双调·新水令】是套首曲牌用作“楔子”;【仙吕·忆王孙】与【越调·金蕉叶】则是词牌演变为曲牌。“楔子”首要功能在于叙事,由此促使曲牌简洁,以达到曲唱与宾白的平衡,更好地实现叙事功能,推进剧情发展。从《北词广正谱》来看,常用“楔子”曲牌如仙吕【赏花时】【端正好】作散板,与南曲引子属性相似,说明王骥德《曲律》中“北之楔儿,犹南之引曲”的结论,对“引子”“楔子”的内在联系性、南北曲之间的互通性具有非常的启发意义。

讲座现场

在讲座最后,张明明就戏曲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探讨,建议学术研究时关注学术前沿,遴选较为权威的参考文献,将研究与个人兴趣相结合。

张明明,武汉大学文学博士,扬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戏曲、域外汉籍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等课题,在《人文中国学报》《民族文学研究》《教育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作者:文/周庆霞 殷述广 图/贾淑晴 夏靖舒 来自:文法学院 荟萃学院  责任编辑:卜令朵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