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我校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操应长教授团队在陆相深水细粒沉积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沉积学领域顶级期刊Sedimentology和国际地质学领域著名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项目的联合资助。
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细粒沉积岩由传统意义上的生油岩拓展为生油岩和储集岩的双重角色,从而对其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细粒沉积岩粒度极细、组分复杂、沉积构造不易识别,研究难度大,目前对其沉积作用方式,沉积动力机制与沉积模式的研究仍较为薄弱,制约了人们对深水细粒沉积岩发育机理和页岩油气有利岩相分布规律的认识。
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操应长教授团队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深水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石组分精细表征的基础上,研发了泥页岩微-纳米尺度沉积构造三维刻画技术,发现了深水细粒物质沉积过程中记录的微观前积特征,为泥级细粒物质在底流作用下以底床载荷方式搬运沉积提供了直接证据,突破了深水泥级细粒物质以“悬浮沉降”沉积为主的传统观点。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沉积学领域顶级期刊Sedimentology上。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团队研发了细粒沉积岩厘米-微米级尺度旋回的识别与划分方法,建立了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揭示了异重流是深水泥级细粒沉积物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明确了米氏旋回与太阳活动周期共同驱动的高频古环境演化对细粒物质搬运沉积过程中水动力条件转变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古气候+古物源+古水动力”三元共控的陆相深水细粒沉积模式,为推动陆相页岩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湖盆深时环境演化与深水沉积响应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质学领域著名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
操应长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沉积盆地细粒沉积与页岩油气、地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深层-超深层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中科院战略性A类先导专项课题等重大或重点项目1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SA Bulletin、Sedimentology、Earth-Science Reviews、AAPG Bulletin、Geoscience Frontiers、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sed.13200.
https://doi.org/10.1130/B37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