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闫国栋教授讲解18世纪俄国人中国观的演变及特征
发布时间:2023-10-24 14:03:44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闫国栋教授讲解18世纪俄国人中国观的演变及特征

【本站讯】10月20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闫国栋教授做客第十八期“石大人文讲坛”,以“18世纪俄国人中国观的演变及特征”为题做学术报告。讲坛由文科建设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赵婷廷副教授主持。

闫国栋指出,国家形象对于国际交往有着重要意义,在中俄关系史上,俄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识经历过一段矛盾且混乱的时期。他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向大家讲解了俄罗斯认识中国的历史脉络,对中俄关系进行溯源和梳理。

基于史料记载,闫国栋表示,中俄关系最早可以溯源到元代,俄罗斯通过蒙古等间接渠道对中国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中国的国名也产生了多种称呼。在明代,俄国出于对财富的追求和来自英国的外交压力对中国的兴趣升温,不断通过蒙古民族探索前往中国的道路。可以说,在早期中俄文化交流史上,蒙古民族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历史作用。

谈及清代的中俄交往,闫国栋分析指出,17世纪中叶俄国使节来到中国,中俄贸易开始发展,中国的棉布和俄国的毛皮是当时的主要贸易商品。18世纪是俄国汉学诞生和俄国中国观演变的重要时期,彼得大帝改革使俄国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深受欧洲影响,例如来华耶稣会士的著作倾向于把中国描绘为理想之邦;一些西方游记将中国刻画为丑陋的形象;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则将中国作为范例,将其描述成一个理性的国度;学术领域里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外国学者主要通过翻译研究中文典籍和史料了解中国;俄国的西方建筑师则通过对中国的想象建造出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园林景观。这一时期俄国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混乱且复杂。

讲座中,闫国栋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及经典案例,拓展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加深了大家对中俄文化交流的了解,为大家提供了新的学术思路和学术灵感。

闫国栋,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穆旦书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著、译著、论文、书评及序跋等百余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俄罗斯文艺》《国际汉学》《汉学研究》等中国期刊编委,《远东问题》《圣彼得堡大学学报》等俄罗斯期刊外籍编委。

【 作者:​秦静 黄晓慧 来自:文科建设处 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卜令朵 审核:徐永涛】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