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喻院士讲述“薄膜荧光传感器——从敏感材料到硬件结构” 刘璐摄影
【本站讯】6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喻做客第76期黄岛讲坛,作题为“薄膜荧光传感器——从敏感材料到硬件结构”的学术报告。
房喻表示,目前全球各国相继鼓励支持传感器的研发制造,其中美国将“先进传感技术”列入《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传感器技术作为物联网的一项关键技术而备受关注,但是其研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存。他指出,传感器领域的中国企业面临着艰巨问题,并就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传感器技术发展而提出:“未来,谁能支配传感器,谁就可以领航新时代。”
报告中,房喻介绍了以硬件结构、敏感材料为核心技术的传感器研发问题。他说,目前国产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逐步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难度大、体系平台建成耗资多等问题仍客观存在,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能够持之以恒,有所突破。
围绕“传感器硬件结构”,房喻详细介绍了叠加层(adlayer)效应及叠层式传感器结构。相比于传统硬件结构,叠层结构有结构紧凑、稳定性能强、能量消耗低的突出优势,对于打破美国垄断传感器技术的局面,以及创建薄膜荧光传感器研发平台具有深远意义。
房喻对薄膜荧光传感过程进行了讲解,指出传感性能的检测是通过传感单元、传感结构辅助进行,其本质要求仍为分子设计的多样性。他对薄膜荧光传感器在爆炸物等方面探测过程的应用充满信心,并以致死率为25%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为例,介绍了传感器的跨界应用。他同时强调,“绿色、跨界、融合、对接”是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应该秉持的作风。
报告结束后,房喻院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并合影留念。
房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科协主席、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薄膜荧光传感器和分子凝胶研究,提出了用于敏感薄膜创新制备的单分子层化学策略、分子凝胶策略和组合设计思想,揭示了叠加层(adlayer)效应;发明了“叠层式”传感器结构,研制了爆炸物、毒品薄膜荧光传感器和探测装备;率先将分子凝胶研究拓展至凝胶乳液体系,发展了轻质高强高分子泡沫材料软模板制备工艺;融合分子凝胶理论,解决了凝胶推进剂雾化困难和高能量密度材料长期悬浮稳定化等关键问题。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