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子和院士受邀做客第70期黄岛讲坛 杨安摄影
饶子和院士讲述冠状病毒生命周期的故事 雷佳铭摄影
【本站讯】近日,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受邀做客第70期黄岛讲坛,作题为“冠状病毒生命周期的故事”的报告。论坛由副校长操应长主持,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刘红英出席,近200名师生参加论坛。
饶子和院士从病毒入侵、转录和翻译、组装和释放过程介绍病毒的生命周期。在入侵部分,他重点介绍手足口病毒EV71和CVA16病毒颗粒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的解析过程,指出病毒的刺突蛋白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继而引发细胞膜和病毒膜的融合,将病毒基因组释放进入细胞内部。这些工作为更加深入地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发展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手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饶子和院士表示,在病毒转录与复制过程中,病毒基因组会利用宿主核糖体,在RNA聚合酶作用下直接翻译出多聚蛋白,并由病毒的蛋白酶剪切再组装成转录复制复合物,负责病毒亚基因组和基因组的转录复制。这些蛋白既可以单独发挥生理功能,也可以组装成复杂的转录复制机器,还能够与众多的宿主蛋白因子发生广泛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开发特效药的关键靶点。
病毒组装与释放是最后一个关键步骤。饶子和院士认为,单层膜泡是病毒组装与出芽的位点,在这附近是包含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小转运囊泡。转运囊泡与单层膜泡融合后,刺突蛋白在膜上扩散并与病毒基因组、膜蛋白相互结合,触发组装出芽过程。单层膜泡中的病毒颗粒由一至多个病毒组成,存在两种形态,一种刺突蛋白为融合前构象,另一种在复合膜区室管腔内没有刺突蛋白或刺突蛋白呈现融合后构象。
报告会上,饶子和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在座师生展示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照片记录和见证着他在求学和科研工作期间的团队成员,以及他早期在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中的工作成果。他表示,早期的奋斗与积累对个人而言极其重要。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饶子和院士毅然回国,为我国结构生物学发展开疆扩土,建功立业。即使当初的科研起步艰难,但他依然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带领团队长期从事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在流感病毒、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等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手足口病毒、疱疹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及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病原体的机理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2003年SARS突发,饶子和团队立即开展对SARS的转录复制相关靶标蛋白结构功能以及抑制剂药物的研究。早期,饶子和团队完成了一批冠状病毒的三维结构测定,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冠状病毒的研究陷入较大困境。其团队不断寻找新思路、发现新问题,依靠几届师生不断接力优化,在新冠病毒爆发后,很快就解决了样品表达纯化组装和计算的难题,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出新冠病毒的主蛋白酶和聚合酶RdRp与两种辅助蛋白相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并且模拟出瑞德西韦与聚合酶RdRp的结合方式,为新冠肺炎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结合工作经历和体会,饶子和院士用“凝聚、坚持、融合、培养、开放、包容”六个关键词对科研工作者提出要求,寄予厚望,即凝聚明确的目标;坚持长久的研究,甘坐冷板凳;有多个学科融合的研究团队;培养出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加强和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全力支持年轻人的创新。
饶子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创始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生物物理联盟主席。团队长期从事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和创新药物的研究,新冠疫情期间,在病毒靶点机制研究、抗病毒药物、抗体和疫苗研究中取得系统性成果,5个中和抗体和药物进入临床,积极参与国药和科兴灭活疫苗的研发工作,为新冠病毒研究和防控工作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