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16至17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新文科与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举行。8位外语界知名专家应邀做大会主旨报告,为中国外语学科的提质增效和卓越引领建言献策。全国高校400余名专家学者在线参会,40多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
论坛开幕式于12月17日举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助理周鹏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明武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雪琴教授、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卞建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浩然教授等出席开幕式。
周鹏介绍学校双一流建设情况和人文社科建设发展情况,回顾外国语学院一年多来取得的成绩,表示期待外语学科进一步加大外引内培力度,再上新台阶。
胡开宝教授介绍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情况,并主持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新文科建设咨询专家聘任仪式。
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8位专家学者分别就新文科建设与外语学科发展研究做主旨发言。
海南大学金山教授以“于特色中求生、于多元中求和——新文科视域下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建设思路与做法”为题,围绕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色发展之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元文化素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海南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努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学院”的做法、成效及问题展开发言。如何在“多元中求和,特色中求生”的系列做法给与会嘉宾带来很多启示。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文学与教育学跨学科融通的学科意义、路径及维度”为题,从文学与教育学两个学科交叉的可行性切入,强调学科交叉急需严谨的、学理意义上的分析、界定和阐释。他认为,学理意义上的思考是跨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新文科建设为文学与教育学跨学科融通带来新的契机和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王卓提出跨学科研究创新理念、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类别、路径和维度,并对文学教育跨学科研究未来发展提出构想。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以“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研究:特征、领域与意义”为题,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简介开篇,结合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的界定、属性和特征,讨论该学科研究的主要领域以及研究意义,为外语人描述一幅外语人参与并主导的未来智能教育画卷,鼓励外语人应当能、必须能背靠语言数据的金山银山,实现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对接研究前沿与国家需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毛浩然教授以“行业特色型大学新文科人才核心竞争力‘三循环’培养模式实践”为题,针对目前外语学科及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当以时代需求、学生需求为导向,顺应社会大变革下的新文科趋势,守正创新、增量提质、主动作为。
华中科技大学许明武教授以“新文科视域下的外语专业建设”为题,以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专业建设近四十年的变革发展为例,详细阐释外语专业建设的理念、思路、具体实施以及专业人才出路等问题,为新文科视域下的外语专业建设提供可操作、可借鉴的模式。
南京理工大学赵雪琴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语言学’专业内涵研究及建设路径”为题,梳理英语专业之“最”,即全国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最有良心的专业、最有用的专业,提出与现有学科相关联的“在新文科建设指导下开设具有学科内容的语言学专业”,以培养具有优秀双语能力、语言学学科基础知识、信息学科基础知识的人才,满足新时代对专业化语言人才的要求。
西南交通大学李成坚教授以“基于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文科创新教育体系探索”为题,以西南交大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之一为例,提出“交叉融合、协同共享”的新文科建设理念,聚焦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维度,围绕课程设置与体系建构、双创师资建设与发展、实践基地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效度,探索区域特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推动新时期文科人才培养范式革新,服务国家“走出去”文化战略和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并就项目设计、当前阶段性推进和下一阶段计划展开陈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雪教授以“文工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为题,指出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时期,科学与人文之间呈现集成创新的交叉融合发展态势,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需要。她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作为工具辅助英语语言研究,将语言学、文学、文化等人文因素融入人工智能研究,将情感因素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形成学科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时代所需的新文科人才。
在论坛闭幕式上,毛浩然教授进行大会总结发言,表达对主旨报告专家的励志引领、学理引领、超前思维引领及实践项目引领的谢意,提出对新文科建设与外语学科发展的五点建议:真问题导向、差异化发展、系统性思维、沉浸式体验和创新性突围。
与会人员表示通过参加此次论坛,对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如何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在学者们的专业引领下,自身思维及学术素养也得到提升,有助于对人才培养与教育理念产生新的灵感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