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走进城阳圣之爱康复中心:调研托养模式转型的背后原因
发布时间:2019-09-05 21:48:20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本站讯】为深入探究托养模式转型的背后原因,8月2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春筑梦实践队深入城阳圣之爱康复中心进行调研。

走进城阳区圣之爱康复中心,在前往教室的走廊上,五张鲜红的锦旗赫然挂在墙上,实践队员在楼长程艳丽的带领下参观了个训教室、小学模拟教室、小组语言教室等,“圣之爱康复中心真大啊”一位实践队员感叹道,而后实践队在程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大型感统教室。在这里,实践队员看到了很多训练过程需要用到的器材,在与副院长兰孝松的交流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中心现有的器材和教具,一部分是从老中心带过来的,一部分是家长及爱心人士捐助的,使用频率高,损坏的几率增大。 “若非不断有社会各界爱心组织、人士支持,很难坚持到现在。”副院长对实践队说道。当谈到“圣之爱康复中心为什么放弃托养型机构而转型成康复机构?”时,程老师告诉实践队“目前机构有老师22名,学生80余名,师资力量匮乏,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师生比例1:1.5,托养工作难以维持。” 此外,在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之前圣之爱康复中心每个月托养收费3300元,对于青岛市贫困家庭而言,几乎不需要花费额外的费用,只需要政府补贴款就足够,但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政府补贴较少,家庭支撑困难,难以实现托养。这也表明,民办托养机构的出现,可以更好地补充自闭症患者及家人的需求。但为何“圣之爱康复中心”转型前学员数量却仍然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自闭症患者家庭前期为了治疗,经济已经十分拮据;对他们来说,每月三千多元的托养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不仅了解到圣之爱康复中心托养模式转型的背后原因,而且了解到实现自闭症患者托养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实践队员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了解国家政策深入探究托养难实现的根源所在,为早日实现自闭症患者托养添砖加瓦。

【 作者:贺晓辉 刘金英 侯王宇 来自: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肖文凤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