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在学校2005年度考核中,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因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成绩突出而受到表彰。2005年该学院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科研经费创历史最高,分别在2005年3月和2006年1月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大奖,2006年伊始两个800万元的科研项目获得立项。
2005年该学院新增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地质学,同时新增3个二级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学院以“211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拓展学科规划,以本科专业为基础培养新的学科点,通过研究生培养与本科教育相结合,积极引进人才,建设非石油专业学科。此外,以工科学科为基础,向理科学科发展。目前,该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硕士点12个。
学院在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同时,努力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多年来,该学院十分注重科研的团队意识和协作功能,科研队伍老、中、青协同合作,打造出“教研相长”的品牌科研队伍。2004年学院参与完成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牵头完成的“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应用”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学院科研经费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承担国家项目19项、省部项目34项,到位科研经费近270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030万元。与胜利油田合作的“胜利山东探区中深层天然气成藏地质基础与勘探方法研究”和与新疆油田合作的“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精细勘探潜力研究”两项目研究经费均为800万元,独立承担如此大型科研项目在该院尚属首次。此外,学院在保持和发挥与东部油田合作的同时积极介入西部科技市场。一年来,学院举办各类学术会议167次,参加国内国际大型会议65次,外请戴金星院士等国内外专家、院士24人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十一五”期间,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本科教育为根本,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并重,努力办成研究教学型学院。学科建设方面,将巩固特色与优势,提高学科水平,瞄准学科前沿,逐步形成学科群的整体优势,确保主干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科研方面,“十一五”期间学院将力争国家科研项目10项,获省部以上奖励5项以上,科研经费在“十一五”初达到2560万元,争取“十一五”末达到3200万元,承担50项科研项目,每年在统计源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篇,30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检索,出版学术专著3~5部,建成教育部隐蔽油气藏与剩余油分布重点实验室,为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