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论文内容
【本站讯】近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王晓娟副教授等与德国康斯特大学Werner M. Nau教授合作,在蛋白质跨细胞膜递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论文《一种用于细胞内递送膜不通透蛋白且保持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载体》(A small-molecule carrier for the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a membrane- impermeable protein with retained bioactivity)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NAS》(Proc.Natl.Acad.Sci. USA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马锡琦、硕士研究生张智雄为共同一作,王晓娟副教授、黄方教授、Werner M. Nau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第一署名单位。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功能异常或表达失调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近年来,蛋白质类治疗药物的发展备受关注,一些基于转录因子、基因编辑酶、代谢酶和蛋白抗原的新型药物,有望为多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然而,有效将蛋白质输送到细胞质中仍然存在挑战,相关药物研发领域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细胞递送方法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偶联步骤繁琐、递送载体分子量大难以代谢、易被内体捕获降解以及细胞质递送效率低等。为应对这些挑战,王晓娟副教授等人引入了一种简单的分子添加剂——球状十二硼酸盐簇。这种分子量仅约为1千左右的小分子能够与分子量超过自身10倍以上的蛋白质分子(如细胞色素C)形成超分子复合物,使得这些无法自发穿越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被成功转运至细胞质,避免内体捕获,并在细胞内发挥其生物活性(如引发目标细胞凋亡)。
该研究对小分子球状十二硼酸盐簇的超离液效应进行了重要的应用拓展,审稿专家高度评价该成果,一致认为这一发现将为实现高效的蛋白质跨膜递送提供新途径,为蛋白质药物的开发和疾病治疗提供创新性策略。
王晓娟副教授所在的蛋白质分子工程团队,长期从事生化分析、基因及蛋白质递送以及单分子荧光的研究。团队在能源微藻技术、生物固碳、合成生物学以及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方面逐渐形成研究特色,努力为我国能源转型及“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力量。团队成员先后入选“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以及山东省杰青。近年来,团队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发表SCI论文17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获得科研奖励4项。近年来,王晓娟副教授依托获批的国家高端外专引智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与Werner M. Nau教授在科学研究和学生联合培养方面长期保持密切合作,持续开展学科交叉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经过3年的联合攻关,在蛋白质细胞内递送研究方面形成突破,在学科交叉、国际合作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