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首届毕业生100%高质量就业,今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28%,当看到近日人社部发布的13个新职业中包括了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时,我们就知道,专业探索的路子走对了。”物联网工程系主任刘新平介绍,学校2014年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面对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困难,创造性地实施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资源和“定制化”教育,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学校拓展新学科、优化专业布局、更好服务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本科专业。”教务处处长冯其红介绍,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国家首批优先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学校顺应发展趋势开设这一专业,着力培养物联网科研、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当时我们自有师资大多来自于计算机、电子、网络等专业,缺乏系统的物联网专业背景。”刘新平回忆,学校为解决办学之初师资缺乏等困难,加强与企业、国内外高校合作,拓展办学空间,逐渐形成了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
“机制突破了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障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科教结合,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育人联盟。”刘新平介绍,学校先后和浪潮集团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和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等高校开展校际合作,加入全国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资源共享联盟等机构。
多主体协同育人,不仅为专业“借用”了大量的技术大牛、资深专家,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校企联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实现交叉与融合,跨界培养,避免知识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了学生就业与物联网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专业师生积极对接产业最新需求,参与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物联网产品开发研制,解决了数据感知、传输、智能处理等多项物联网关键技术。第一届50多名学生在校期间,100%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获省级以上奖励40余项。
“石大物联网工程毕业生适应力、解决实际能力强,是我们企业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海尔集团智慧园区IT总监孟宪鹏高度评价专业的人才培养。
根据“强化、拓展、升级”的学科总体布局,学校强化一流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设立材料学院和4个研究院,新增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5个本科专业,拓展新学科,为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校发展开启了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