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军 张晓军 刘洋 袁敬宇 李维
[导语]
因为有了无数勘探先驱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一个个惊天大发现。在位于吐鲁番——哈密盆地的腹地,目前正活跃着一批物探队员,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我国的能源建设,编织着一个个美丽的梦想。
[字幕] 2005年7月13日7:20分 新疆 吐鲁番红台物探基地
[解说]
今天,是红台物探项目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物探队要在茫茫戈壁滩上,把工程剩余的最后150多支探测炮放完。布线工黄雅琦和平常一样,准时带领着自己的布线小组,赶往工作地。吐鲁番盆地有名的就是热,队员们大都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状态,头顶50度,脚下80度,队员们要顶着酷热,走到距离基地70多里地的爆破现场。
[现场] 布线工黄雅琦:“这是放一个图形。”
记者:“这是什么图形?”
布线工黄雅琦:“这算是个品字形,每个接口都要排一个这样的图形。”
记者:“干什么用呢?”
布线工黄雅琦:“搜集资料。”
[解说]
布线,是物探队爆破探测之前的第一道工序,布线工要在提前测划好的测道中,布设探测线和安装雷管。24岁的布线工黄雅琦,从事物探工作已经7年了,现在,他已经习惯了每天背着20多公斤重的线捆,翻越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头,一走就是一天。
[同期]
布线工黄雅琦:“人一般中午特别累,受不了”
记者:“我看你们一般穿的都挺厚。”
布线工黄雅琦:“是,你要穿薄的话,太阳一晒就晒透了,更热。”
[解说]
这次探测的红台地区,物探工作范围大约有12平方公里,需要布置240道测线。现在,共有13个黄雅琦这样的小分队,在炙热的戈壁滩上工作着。
[特技] 黑场
[字幕] 2005年7月13日8:00分 协作地区高精度三维项目前线指挥车
[现场]:“指挥车上的指挥现场……”
[解说]
与此同时,指挥车上的指挥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人员在做着最后的测试工作。
[现场]工作人员测风力。
[同期]工作人员黄强“咱们这个地方处于百里风区,没风的时候少,超过5级风是放不了炮的。今天的风还可以,今天的风三级都不到,两级多。”
[解说]
黄强是1990年进疆从事物探工作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放过炮的地方,遍布新疆的山山水水,许多油区大的勘探新成果,都出自他和工友之手。
[同期]
黄强:“本来没有路,但是我们过来以后,走的人多了车多了,也就有了路了,原来戈壁滩上什么都没有,我们进来的时候也是步步为营,一步步过来的”
[解说]
9点30分,所有工作准备就绪。
[现场] 指挥同期:“都准备好了”
“好了,咱们全盘警戒,开始放炮了,所有车都停下来”
[现场] 爆破现场
[解说]
根据回收的数据,150个爆点全部爆破成功,这也预示着红台物探18个月的野外工作生活全面结束。按照常规,工作人员要在戈壁上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现场]放鞭炮
[特技] 黑场
[现场]火车驶过红台戈壁
[解说]
在红台地区工作了整整18个月的物探队,每6分钟就会目送这样一列满载着黑色能源的列车,驶出自己的视线。火车的轰鸣就像冲锋的号角,陪伴他们征战荒漠。爆破过后,黄雅琦再次奔赴现场,将布设的测线收拾妥当。
[同期]布线工 黄雅琦:“理想啊,西部快点腾飞,我在中间做一份子,帮助西部腾飞”
[现场]收线走远
[解说]
在收线工远去的背后,一条条测线留下的线条,给荒漠一个最好的回应,也许埋在荒漠中的每一道测线,都将发现一个奇迹。
收拾好仪器后,黄强也带领着指挥车离开了红台。明天,他将赶往距离这里600多公里的另一片荒滩,从事新的爆破任务。石油人常说,哪里最荒凉,哪里就会出现地震勘探队员们的红色信号服,是他们的脚印,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上,走出条条道路,路的这头是汗水,另一头,就是一个美好的石油梦想。
【山东电视台2005年8月11日12:00正午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