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2008年第56期教育部简报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继续教育模式,积极为学习型行业建设服务》为题对我校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门介绍。简报发教育部领导,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有关省部共建、省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以及有关新闻单位。这对中国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充分的肯定和很好的宣传。
教育发展中心目前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设有80 多个校外学习中心、函授站,覆盖了全国各个油气田和石化企业。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5 万多人,年培训 4000 人次,国际合作教育200多人。
附:简报全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继续教育模式
积极为学习型行业建设服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明确“有利于发挥优势、有利于服务行业、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办学原则和“立足石油、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树立为学习型行业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模式。
——探索远程学历教育模式。学校从开展网络教育试点就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做好网络教育试点工作的同时,用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造传统函授教育教学模式,在原有函授站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以函授教育多年形成的办学网络、成熟的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支撑网络教育的发展,以网络教育先进的技术保障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函授教育,充分整合两者的资源,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了“七个统一”:即实施统一的培养质量标准,执行统一的培养计划,共享统一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使用统一的教材,共享统一的教学资源,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实行统一的考核标准,致力于函授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统一和融合。
——探索开放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采取“校企合作、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针对油田钻井队伍普遍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既懂钻井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紧缺、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等现状,学校从企业的自身利益和需求出发,与中原油田人力资源部门合作,量身制订培养方案,采取“岗位培训与学历证书相结合”的形式,以专业技术培训和涉外英语培训为重点,兼顾学历教育课程,培养企业海外市场开发所急需的人才。学校与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建立了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岗位培训到高层次人才培养、从专科到工程硕士、从油田整体到各二级单位甚至三级单位的全方位合作关系。学校在与各企业的合作中,企业参与从培养方案制订到入学、教学、考核的全过程管理。
——探索混合式在职培训模式。学校在稳定学历教育规模的同时,采用远程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针对油田在职职工脱产学习存在实际困难的情况,学校开展了远程培训,建立了“中国能源培训网”,与中石油合作建立了“中国石油远程培训网”,作为“中国能源培训网”的子网,并计划与中石化合作建设另一子网“中国石化培训网”。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充分利用宝贵的脱产学习机会,短期培训班采用“二段式学习”的方式,即学员脱产培训前先自己进行在线学习,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测试后再集中脱产学习。这种培训模式在油田受到欢迎,目前已开发了安全工程培训、涉外会计人员岗位培训等在线培训项目,开发远程培训课件60多门。
——探索继续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学校以培养中石油、中石化企业所需紧缺应用型人才为重点, 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学校先后与俄罗斯、阿塞拜疆、英国等国石油类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探索在学历教育和培训领域联合培养人才。与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大学联合进行石油工程师培训,学员分国内、国外两个阶段进行培训,取得较好效果,受到企业和学员的欢迎;学校还根据海外作业职工的特殊情况,在国外举办培训班,选派教师到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为当地的中国公司职工进行培训授课。聘请外国的教师和专家来校讲学和授课,如学校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合作举办的工程硕士班,授课教师均为澳方专家;2006年7月,学校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了“中英油气田开发国际研修班”,邀请国际知名油气井、试井专家担任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