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为师生做题为“在社会转型的风雨中守望”的报告 刘积舜摄影

报告会现场 刘积舜摄影
【本站讯】6月17日,“思创论坛”第37讲在逸夫礼堂开讲。《中国青年报》首席记者刘畅为师生做了题为“在社会转型的风雨中守望”的报告。
“作为新闻记者,提问是采访的第一关。”刘畅开门见山地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体成为人们了解、表达、宣传的窗口,记者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刘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媒体也无一例外地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人们在信息如此迅猛的冲击下,质疑成风,信任缺失。一些网络事件,都反映了“民众对主流媒体的要求:理性、客观、大气。”相比互联网中意识流成风,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人,就更要做到:追求客观,反对主观。
在互联网舆论压力下,话题的禁区也越来越小。但同时,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与批评,比如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再曝光,无疑更加打击了民众的信任感。作为记者,肩负的是双重重任,一方面眺望国家发展的方向,提出警示;另一方面安抚民众,建立民心。所以记者执行新闻监督时,不得不面对内心的困惑和内疚。“学会简单,纯净,是作为这个时代瞭望者的精神支撑。”刘畅说。
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颁奖典礼上,刘畅正是凭借《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全票通过,荣获一等奖。对于采访繁峙矿难的过程,刘畅做了详细介绍。“作为社会的监督者,我们更不能腐败。记者就是为公众服务的,必须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我在我的记者生涯里曾想过放弃,因为这有时真的是一个内心灾难深重的职业。我们把作品给了社会,把痛苦留给了自己。”
“作为记者,我们永远要遵守新闻报道的五大‘军规’:冷静客观、深入采访、用细节说话、活用引语、隐藏记者的位置。”刘畅还给参加报告的学生记者传授新闻报道的“秘诀”。
在接受大学生传媒中心学生记者集体采访时,对于“记者最应该注重的是什么”的问题,刘畅坚定地回答,对理想的坚持。他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时,需要想想当初为什么要来做这件事,有些人走了很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作为一名记者,从事这个工作,不是要求你一做这个事就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而是要心中的一个坚定信念,要记着你为什么选择来做这个,保持着最初的选择时的激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作为学生记者,您认为我们需要做些什么”的问题,刘畅认为,作为学生记者,在学校里需要的是丰富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了今后的生活,内心建设将会影响将来的工作。所以在大学期间需要有一个积累,让自己的内心逐渐丰富,也就是要思考为什么要出发。
刘畅,《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首席记者。曾获中国新闻记者最高成果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曾揭露震惊全国的山西繁峙县矿难黑幕,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独家报道了华北首例非典患者的个人经历,发现并报道后来成为电视连续剧《大雪无痕》主人公原型的事迹,曾在珠穆朗玛峰韩国登山队遇险的采访中经历过生死。主要作品有《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乌金泪》、《来自中国禁毒一线的特别报告》、《网吧纵火少年的家庭悲剧》、《让我们带着教训,更好地活着——华北第一例非典患者首次公开个人经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