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动人舞蹈演绎青春力量、舞狮表演展现青春活力,迷你马拉松传递青春激情……近日,第二十届青年健身节落下帷幕。本届青年健身节以“七秩展风华,奋进再出发”为主题,持续近两个月,累计开展体育竞赛440余场,参与学生17000余人次,通过校院联动,设置一系列主题活动和卫星活动,助力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掀起冬日校园运动热潮。
自2005年首次创立青年健身节起,学校充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围绕动员学生运动积极性难题,探索群众体育组织模式,多措并举推进学校群众体育运动开展,塑造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保持朝气活力的精神面貌,让群众体育在学生间从“热起来”到“火起来”,融入学生全面成长。
全员参与,打造学生校内“健身房”
二十年前,随着发令枪一声枪响,千余名学生开始了从体育场到荟萃湖的环湖长跑,拉开了学校青年健身节的序幕。如何让群众体育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二十年里,学校不断探索创新。
从单项体育竞赛到全民健身活动,从校内体育活动到省市校联动的学生赛事,多年来,学校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品牌与普及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着力构建一体化群众体育体系,打造全覆盖、多领域的健身模式,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选择的运动项目。
青年健身节篮球比赛
去年,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定向越野协会打造的定向越野比赛吸引了全校4000余名学子参与,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地学岩石魅力,提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自觉性。像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这样通过体育活动着力打造“体育+学院特色”运动项目的还有很多,近年来,学校健全协同机制,打造一院一品、一校多品群众体育模式,充分发挥学院主体作用,打造学院特色体育赛事,构建“校、院、班”多级群众竞赛体系,广泛发动、形成合力,做到月月有比赛,全员共参与,努力培养出青春健康、朝气蓬勃、体魄强健的新时代青年。
学院举办卫星活动
“青年健身节是目前学校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群众体育盛会,是发挥五育并举中体育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部主任周伟说道,如何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并以体育为载体最终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是青年健身节的初心使命。
多重保障,建设群众健身“服务站”
物资补给、应急救助、维持秩序……在青年健身节的赛事活动现场,一个个“红马甲”们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红马甲”们是健身节活动志愿者,经过前期选拔、专业培训,每年约有80余名志愿者为赛会举办提供保障。“现场场务工作看似简单,其实要求很高,这也是保障运动员安全的重要一环。”文法学院本科生谷雨报名成为志愿者,为更好适应工作需要,从未接触过篮球的她,认真学习篮球规则、了解志愿者职责。
志愿者提供赛事保障
学校还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软件+硬件”双重保障,让更多学生参与到青年健身节,提高学校群众体育的影响力。在“软实力”方面,为保证赛事的公平性及规范性,学校制定详细完备的秩序册和赛事规程,明确赛程安排、比赛规则、评审标准等方面内容,同时邀请体育教学部教师进行指导,为赛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在“硬设施”方面,学校强化经费保障,单独设立健身节专项经费约20余万元用于购置物资、道具采买,更新户外健身器材,同时加强健身节的安全管理,每年为参赛学生购买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参赛期间还有医务人员全程守护,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安全保障。
学生利用体育器材锻炼
此外,为了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心头好”,学校还在课程上“下功夫”。常规体育课程存在课程设置简单、观念更新较慢等问题,很难让学生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了破解这些问题,学校将群众体育融入学生社团,开设了篮球、足球、跆拳道、武术21个学生文化体育社团,聘请专业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导向,每个社团设置单独的活动课程,作为体育课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社团活动。其中,每周五晚的跆拳道社团课程已成为全校的热门课程之一,年均参与学生超1000人,连续多年作为重大活动开幕式的固定展演项目。
跆拳道社团进行表演
以体育人,驱动学生成长“新引擎”
“体育是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在学生身心健康中发挥积极作用,20年里学校在推动体育育人的过程中,将体育锻炼与体育竞技、体育素养对接融合,发挥以体育心、以体育人的独特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赋能。”团委书记季林海说道。
体育教学部根据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要求选派专业教师,对各学院的优势体育项目或重点培育的项目进行指导,打造“一院一品”,依托“团团有约”活动了解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盲点短板,通过邀请专家、体育教练等嘉宾开设“荟萃夜校”对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此外学校还会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真正做到补足学生能力短板,赋能学生成长发展,带动群众体育向竞技体育过渡转化。
团团有约活动了解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的问题困惑
“一院一品”指导教师聘任仪式
石油工程学院研究生薛冬雨坦言自己是“群众体育运动中的受益者”。在大学本科四年里,薛冬雨曾两次打破沉封58年的北京石油学院时期的200米校运会纪录,并且作为非体育专业运动员在今年的山东省第十七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斩获四项金牌。从刚入学时的一名体育“小白”转变成如今的运动达人,薛冬雨从首次参加青年健身节为契机开始了大学运动生涯。“青年健身节营造的全校运动氛围让我享受到体育的乐趣,从大一开始我便坚持短跑,在接受了几次学校专业教练的指导后,我的短跑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他说道。
薛冬雨参加运动会
为切实提高综合育人质量,学校根据第二课堂工作细则,规定每名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需完成1个文体发展学分。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丁纯热爱体育又兴趣广泛,每学期都选择不同的项目学习和参赛。如今,他在排球、篮球、羽毛球等多个项目的校内竞赛中摘金夺银,他说道:“把文体必修课1个学分分配到8个学期,这样从大一到大四都有体育活动参加,这对我们养成长期锻炼习惯是一种很好的鞭策。”
如今,我校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至少能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并且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好习惯。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群众工作队伍建设,完善保障和激励体系,全员全过程推进体育育人工作,构建更高水平的学生运动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广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真正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