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同时迎来第40个教师节。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出版社、党委宣传部等联合推出“大道师者”专栏,精心选树我校一批教育家、大先生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集中展示其在办学治学、立德树人中的经验、故事和感悟,弘扬其躬耕教坛、潜心治学、为人师表的大家风范,激励引导全校教师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大道师者”专栏包括“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大先生·教师节”“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三个主题。其中“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专题聚焦于为我国石油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两院院士、知名教师等,讲述其报效祖国、献身石油、投身教育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石油工作者矢志做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弘扬者。本期“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主题聚焦全国模范教师刘永红,一起领略他潜心育人、大爱无声的师者风范。
“红”心大爱点燃学生成才火花
——全国模范教师刘永红

刘永红
刘永红,“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等。1965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1988年、1993年分别获安徽工学院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到石油大学(华东)任教,先后任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特种加工学会主任委员等。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科技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教学研究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
到广阔的天地去,书写人生美丽画卷
1965年,刘永红出生在安徽省萧县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
在他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淳朴的乡风和勤劳的父母对他影响很大,这也为他朴实、 坚韧性格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小我就喜欢自己动手改造身边不好用的东西。”勤于思考、乐于动手使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永红深知读书能改变自己和未来的朴素道理,他一心扎到知 识的海洋里。
怀着“努力学习知识来做科学研究”的梦想,刘永红从小学、中学一步一个脚印 努力前行。1984年,19岁的刘永红考上了安徽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
1988年,大学毕业的刘永红被分配到家乡萧县农机一厂。
工厂里的住宿条件很差,他毕业时正好是夏天,晚上只好睡到院子里。后来条件稍 微好一点儿,住在一楼楼梯下的“宿舍”。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晚上下班后,刘永红仍在微弱的电灯下读书学习,翻阅资料,做自己没有完成的技术项目,一直到11点多才休息。
同来的3名大学生因为拿到了“铁饭碗”,便开始在宿舍里舒服地打牌、睡觉。每逢周末、节日放假,其他人都回家的时候,刘永红却选择待在工厂里学习、干活,离家只有二十几公里的刘永红很少回家与家人团聚。两年时间里,他回家的次数用手指都可以数过来。
在工厂里,刘永红跟着师傅从最基层的脏活儿累活儿干起,手上常常是一层黏黏的、洗不掉的黑油。特别是一到冬天,碰着冰一样凉的铁,常常一天下来,手都冻得麻木发紫。
尽管这样,他没有任何牢骚和抱怨,把忙碌的工作当作一种乐趣,更作为一种对幸福的追求。秉着“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信念,刘永红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事情,凭着一股拼劲和韧劲,入厂半年的刘永红被提为技术员,一年后便坐上了科长的位置。
但是随着对工厂技术创新的深入,刘永红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明显不足。经过两年的实践磨炼和学习准备,1990年,刘永红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工学院,开始了研究生生涯,后来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依旧是为了“到广阔的天地做科学研究”的信念,1996年,刘永红相中了还位于盐碱滩中的石油大学(华东)。在他眼里,这是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学校为他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从那天起,他就在机制馆那几间房子里铺开了人生理想的画卷。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君子一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君子一乐也。”
从1996年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永红一直努力做好一名教师,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做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人。
每次讲课前刘永红都要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每讲一堂课他都要用4倍的时间来准备。从教以来,他先后主讲过10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他一贯强调的:学会“解决一些点滴的问题”。
刘永红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适合的研究方向,将学生真正领进门,为学生建立一个较高的平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更宽更深的领域。
刘永红不但课上重视学生的思想启发,课下还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他所指导的学生频频在大赛中斩获佳绩,并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在学校任教的20年,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他的研究生发现刘老师常常比他们还早到工作室。“经常是上午过来指导,下午又过来督促,晚上还会打电话询问进度。”几个博士生笑着“诉苦”,他们早已习惯了刘老师多年的作风。
“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大项目,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篇,均被SCI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这不是对某个老师的介绍,而是刘永红的博士生蔡宝平的成绩。在蔡宝平的眼中,刘老师不仅在做学问上言传身教,更在做人上为学生树立了值得追随和学习的榜样,“我们都在为了成为他那样的人而不断努力。”
“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培养人才是第一位的。”自登上三尺讲台,刘永红就一直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在他的心中,助力学生成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和享受。“你做好了,学生自然会向你看齐。”刘永红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刘永红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王晓龙是2012年刘永红招的博士生,本科时在江苏大学研究高分子材料,考研来到学校后先是研究金属材料,后来到刘永红的课题组后,继续钻研电火花加工技术。刘永红因人而异设题,其学位论文课题以纳米油包水工作液研究为主,开展绿色高效电火花加工技术及理论的研究工作,这样便很好地利用了王晓龙之前的学习功底。实践证明,王晓龙的研究课题方向是正确的。采用王晓龙所研制的纳米油包水工作液进行加工实验,多项加工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都在努力成为老师那样的人。”学生见贤思齐、力争上游。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为培养优秀机械工程人才,促进机械工业技术的提升和创新而设立的奖项。青年教师纪仁杰在读博时就获得铜奖,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乃至山东省目前在此方面的最高奖获得者。
“从初审、复审到最终结果,刘老师亲自指导我的论文答辩并且一丝不苟。从实验设计、结果分析、PPT排版到字体、行距、图标中的各种标识或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每个细节、每个环节都与我一起反复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忆起其中经历,纪仁杰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刘永红。
尤为难得的是,赛后组委会给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奖金共计20万元,刘永红毫不犹豫全部给了学生,一方面是奖励取得优异科研成果的学生,另一方面是激励今后的研究生更加刻苦钻研。
只要认为学生的理由充分,不管是否能出成果,刘永红总会给学生的思想火花一个“闪耀”的机会:“科学本来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要激励学生的任何一个科学的‘狂想’。”
“刘老师并不富裕,可当我们的科研需要经费时,他就像个富翁,只要认为理由充分,不管是否能出成果,只要认为能锻炼,他总是给机会。”
“他虽然忙,但从来不以忙拒绝学生,对待学生的问题他从来不说‘不’。”因材施教,不计回报。刘永红就这样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三尺讲台是他的舞台,而刘永红却把课堂拓展到了油田现场和国际会议上,他带着学生在生产现场钻研,向国际高精尖学术进发。粉笔是他的武器,而刘永红却经常拿起扳手和大钳,因为他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实践出真知,肯干才能出成绩。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艾白布,王涛英才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铜奖获得者、香江学者纪仁杰,王涛英才奖获得者、香江学者蔡宝平,德国洪堡学者张彦振、刘增凯……刘永红的这些学生陆续成为校园的新闻人物。
有人说,刘永红的很多学生某些时候比他还要出名。
让学生比自己出名,这是刘永红多年来不变的追求和最大的乐趣!
在许多学生眼中,刘永红老师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无论时隔远近,相识长短,刘永红就这样永远驻进学生的心里,亦师亦友,在治学和科研的道路上与学生相伴偕行。

刘永红在校史馆讲授大国重器主题党课
用科学的臂膀为学生撑起广阔的天空
“首先你得是科学研究中的巨人,才能给学生更高的平台。”刘永红个头不高,却给学生撑起了无限的天空;他讲课带有一点乡音,但洪亮而充满力量。
刘永红认为,大学教师科研的一个重要目的还是育人。因此,刘永红尤其看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刘永红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尊重每位学生的思想,哪怕想法不成熟也不会打击他们。
“多鼓励他们,创新的火花会越来越多!”
“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态度是创新的法宝。”20多年来,刘永红不分寒暑和假日,忘我钻研,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一道道难题被破解,多项科技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更让刘永红欣慰的是,在科研项目中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
为了促进一条生产线尽快投入应用,刘永红在莱州湾生产现场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攻关: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忍受蚊子的叮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两个多月!为了保证质量,生产线中的每个关键工序他都要亲自动手完成。在施工现场,满脸油污的他让别人分不清谁是工人、谁是负责项目的大学教授。
同事们调侃刘永红是“领着一帮工人搞原子弹”。20余个寒来暑往,刘永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搞出了一个又一个“原子弹”:
高温合金、钛合金等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在军事航天装备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航空发动机机匣粗加工为例,机械铣削加工效率只有2000mm3/min,需要消耗上百把刀具及数百个工时,仅刀具损耗一项就高达数十万元。刘永红研发出高速数控放电铣削技术,获得了21 494mm3/min的加工效率,为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研制出一台高速数控放电铣削机床,已在我国航天运载火箭的涡轮盘加工中得到应用。
油气井出砂是困扰疏松砂岩油藏开采的一大难题,全世界的油气井每年因出砂造成经济损失近千亿元。刘永红发明的精微梯形缝防砂完井筛管及其高效等离子成形改性一体化加工制造技术,已通过世界上石油行业最具权威性的API质量认证,专家鉴定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已在27个国内外油气田得到工业应用。
我国南海石油蕴藏量巨大,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但由于缺乏深水石油钻采装备及技术,未能有效开采。防喷器是深水油气钻井中的关键井控装备,一旦失效,将引起灾难性后果,目前仅美国掌握深水防喷器的生产技术。在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的资助下,刘永红围绕深水防喷器组控制系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技术与理论创新成果。验收专家对此的评价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提升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钻井水下设备的国际竞争力。
一组组数据,一次次创新,一项项成果,刘永红用创新带领学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发。
20余年的潜心育人,让刘永红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度“伯乐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埋首学术和科研,崇仁厚德;献身教育与学科,甘为砥柱;心系学生与未来,润物无声。以创新的思维攻关,以严谨的态度科研,以无私的境界育人,以不倦的精神求索,刘永红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学者风度,什么才是所谓的名师风采。
他用华发书写春秋,寓教于乐,桃李芬芳;用真情勾勒人生,动人以行,大爱无声。
生也有涯,行也无涯,他用一颗红心,照亮青年学生前行的路;他用累年的光亮,努力做石油科技夜空中闪亮的星。
临江仙·咏刘永红教授
王玉宝
亮眼火花争闪耀,朦胧狂想如龙。亦师亦友共攀峰。讲台倾睿智,野外有行踪。
出自寒门知冷暖,如醇如露如风。春山滋润万花丛。芳香九万里,桃李念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