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同时迎来第40个教师节。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出版社、党委宣传部等联合推出“大道师者”专栏,精心选树我校一批教育家、大先生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集中展示其在办学治学、立德树人中的经验、故事和感悟,弘扬其躬耕教坛、潜心治学、为人师表的大家风范,激励引导全校教师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大道师者”专栏包括“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大先生·教师节”“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三个主题。其中“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专题聚焦于为我国石油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两院院士、知名教师等,讲述其报效祖国、献身石油、投身教育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石油工作者矢志做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弘扬者。本期“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主题聚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陈国明,一起领略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风采。
深邃夜空中学生成长的指路“明”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陈国明
陈国明
陈国明,196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1995年晋升教授,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被聘为二级教授。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致力于油气安全工程和海洋石油装备等领域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围绕国家油气工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需求,主持构建油气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硕博 (工学/工程)及博后。主讲机械工程控制理论、安全科学原理及实践和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等20余门课程,培养博士56名、硕士220名。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发表学术论文760余篇,获发明专利50余项。
没有健谈的嘴巴,却有着醇厚的乡音;没有出众的面容,却有着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对新闻宣传不“感冒”,甚至拒绝记者采访,这个有点奇怪的“学究”式的学者,让人感受到他的智慧、专业、厚德而带来的强大气场。
这就是陈国明,“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石油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陈国明是一位敬业的大学教师,更是一位辛勤的科技工作者,他是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前行深邃夜空中的“明”星,引领和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梦想的种子——当一名人民教师
1962年,陈国明出生在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
少时的陈国明聪慧过人,在他的学生时代,中国正在经历一段特殊的历史——“文革”。那个时期的学习生活很难得到保证,但是陈国明从小就深深爱上了科学,坚持读书上学,并顺利读到了高中。
然而高中即将毕业的他突然意识到:“文革”期间高考中断,毕业之后自己也许再也不能上学了。
“上大学”这个梦想因为渴望而愈发鲜明地在他心中燃烧。
幸运的是,1978年陈国明高中毕业时,国家刚刚全面恢复高考,这对陈国明来说真是“天大的幸运”。他因此成为1978年高考大军的一员。
“我们那时候想法比较简单,觉得能参加高考就十分幸运了。”就这样,一个少年通过高考的选拔,开始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
“石油是个神奇的东西,未来定能大有作为。”凭着对石油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热爱,陈国明的志愿填报了石油类专业——一个并不被人们看好的专业。
陈国明选择了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攻读石油矿场机械专业。
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上大学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扑进专业知识的海洋里。当时的华东石油学院位于胜利油田所在地,现在的山东省东营市。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并不十分繁华,学校四处弥漫着朴实的求学氛围,“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奋发向上、踏实求学的机会”。
“大学对我的一生至关重要,不仅教给了我知识、能力,更教会了怎样做人。”华东石油学院的名师们不仅教给了陈国明石油科技知识,更以高尚的师德深深影响了陈国明。
正是受这些老师的影响,从那时起,陈国明也梦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成了一名教师,也一定会沿着老师们的足迹走下去。
受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教诲,尤其是1982年毕业后在兰州通用机器厂一年的现场实践经历,石油装备逐渐融入了他的理想和生活。为了他的科技梦想,陈国明决定继续深造,1986年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毕业后,陈国明成为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的一名教师。
陈国明与学生在一起
提升丰富自己——甘为学生成长铺路
“想教出好学生,必然得先成为好老师。”作为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陈国明深知言传身教的力量。他牢记老一辈石油机械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甘为人梯、学术至上的品格。为了给学生的成长铺好路,陈国明决心继续丰富、提升自己。
一直以来,计算机和图书是陈国明工作中离不开的“两大件”,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它们是我的大脑,是用之不竭的资源。”爱书源于小时候,学生时代对书的热爱有增无减,工作后更加痴迷。他经常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学术期刊一整天,工作以后,经常比常人花更多的时间,通过计算机查阅网络文献资料。
除了通过读书和网络获取最新信息,陈国明还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方式不断学习。
有一次听说一位石油专家要做一场关于安全发展战略的报告,陈国明奔赴300公里,专程前往报告现场,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倾听。
“现代信息更新和传播得很快,一不留神,你就被落在后面了。”
陈国明翻阅资料信息,谦虚向别人学习,他对感兴趣的信息反复研读,争取做到铭记于心。
1997年初,陈国明结束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访问学者工作,返回国内,共事多年的好友黄东升开车前往机场接他。
除了行李箱外,陈国明还有两只大皮箱。
“国明,你这是什么好东西啊?这么沉?”黄东升纳闷了,什么好东西得两个人抬?“呵呵,宝贝!”陈国明神秘地笑笑。
回到住处打开一看,大伙儿都愣了:满满两大皮箱复印资料!
“呵呵,这可是宝贝,不能再装了,要不就超重了!”陈国明用手爱抚着他视若珍宝的复印资料。
正是因为这种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使陈国明成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石油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旨在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
陈国明(左一)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入行之初,陈国明选择了当时并不热门的海洋油气装备作为研究方向,他敏锐地感觉到海洋石油肯定是我国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便较早地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随着海洋石油开采业的迅速发展,对石油开采设备、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由于起步较早,先前大量的研究成果资料都变成了现在前进的阶梯,陈国明带领的科研团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设立又是陈国明前瞻石油科技发展做出的一个超前决定。
当时国内对工程安全、故障诊断和风险管控等安全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明朗,陈国明敏锐地感觉到未来石油安全的技术需求,于是他牵头与几位同事合作,全力促成学校申办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所设立安全工程专业的石油高校。3年后,学校又成功设立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点,博士点也在随后设立。2011年取得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科授予权,并成为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
申报安全工程学科博士点时,对学校而言,时机还不太成熟。
“老陈啊,咱们是不是等下次,毕竟希望不大啊!”好心的同事劝他,不忍心看他辛苦的劳动白费。
“呵呵,试试吧!”嘴上说试试,可他却在默默地认真准备着,“争就有希望,放弃只能是零。”陈国明下定决心要搏一次。
“陈国明老师简直疯了!”刚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没见过这么倔强的人。
“这才是真实的陈国明,”了解陈国明的老教师断言,“小陈认定的事儿早晚要有眉目。”
终于,安全工程学科的博士点拿下了!安全工程学科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就申请到了硕士点,2005年底拿到了博士点。
这种发展速度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还是第一次。
“了不起!”不轻易在现场发表评论的本科评估专家向他们伸出大拇指。创新超前的背后,是陈国明的埋首刻苦研究。
“创新很重要,但是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接近学科前沿,不只是创新的问题,而是一个技术与创新结合的问题,不能为创新而创新。”陈国明认为,搞科研要跟踪国外最新动态,要到工程现场,要与企业交流,要考虑国家行业的需求……
“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创新的成果就显著了。”
正如陈国明所言,1983年以来,他一直从事海洋石油工程、石油装备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也是他这种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使他成为油气安全工程领域的专家,并建立起以年轻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为研究主体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共40余项,取得近海石油结构安全分析与评估理论及工程应用、冰区平台疲劳断裂及可靠性评估理论及应用、深水隔水管与井口系统设计及安全分析和模糊概率断裂力学及其应用研究等多项创新成果。
团队的研究成果为逐步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油气开采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做出了贡献。
授之以渔——良师益友育桃李芬芳
寒假期间,陈国明(左一)研究生工作室一派繁忙
从教多年,他一如既往地以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他总会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往更宽、更深的研究领域拓展。
有一位博士生写好论文请陈国明修改,只见他瞅了瞅综述部分,经常一脸严肃的他突然皱起眉头,让学生心里扑通扑通的。
陈国明从书桌上翻出一本书,查到一篇文章,开始对照论文的综述部分,顺手拿起一支铅笔:“这一句是一样的,还有这一句,也是书上的原句。呵呵,我说怎么看着眼熟。”
原来这位学生论文的综述部分是参考的本科毕业论文上的,而本科毕业论文的综述也并非原创。
“呵呵,我的眼睛也算火眼金睛了吧?”严肃的脸上露出慈善的微笑,掩饰不住他待人接物的真诚和善良。最终,这篇论文被学生修改了5遍。
对于本科生的教学,除了传授一些必备的基本知识外,陈国明更多的是进行大范围、跳跃式地讲解,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各种文献期刊。
安全工程专业2013级的一位本科生说:“陈老师用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就像把我们带上一座座山峰,不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提高了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陈老师又有一套体系,注重教育中的交流与合作。为此,陈国明开创了学术沙龙,在沙龙中要求每一位学生将自己某一段时间内进行的研究和新的想法上台讲解一番,并用PPT进行演示,然后大家共同探讨。现在,这种沙龙已经成了研究生们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陈国明教授是那种“授之以渔”的导师。他不是生硬地把一些东西直接塞给学生,而是用他丰富的知识与阅历来指导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一个方向,创造更多的可能。
“在最近的开题事宜上,陈老师没有规定一个确定的东西,而是把我们课题组之前已经做好的在无损检测方向上的成果告诉我,引导我去思考。”跟随陈国明教授做研究的博士生刘秀全说,“在这些已有的基础上,我们哪些方面还比较欠缺?哪些方面应该深入?国内外目前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一旦我有了这些方面的思考,我就知道,我该去做哪个方向的东西。”思考过才会深刻,陈国明扮演的这个角色,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去发现兴趣所在。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陈国明教授给了学生们思维上的充分自由之后,在学术方面尤为严格,没有半点儿马虎。他要求同学们上午8:30、下午2:20之前到达实验室进行学习,每两周交一次学习工作总结,汇报学习和项目方面的进展。其中,汇报中要求添加近期学习的相关文献,连参考文献的添加格式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要十分严格地按照学术论文引文的格式添加,细致到期刊号、页码、出版时间等。
陈国明一直对学生们说:“这些小事正是培养严谨学术风气的试金石,希望有一天你们能将这种严谨的作风带到学术和工作中去。”
陈国明(左二)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言传身教的力量,让学生们从陈国明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对科研的执着,还有对待问题刻苦钻研的态度。在要求学生们早到实验室学习的同时,他往往比学生们来得更早,回得更晚。
刘秀全对此深有感触,“有一次陈老师让我晚上10点左右到办公室汇报工作,我以为老师将上午错写成了晚上,没想到晚上10点时他果真在办公室等我。”
“还有一次我通过邮件汇报工作,老师在凌晨1点回复了我,想不到陈老师有了今天的成就仍然会办公到深夜。”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言的行动比说教更加坚定有力,同学们在陈老师的影响下勤学、苦学、钻研学问。
作为一名教师,陈国明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师德方面更是典范。生活中的陈国明教授更像是一位慈父。
每次出差回来先到实验室看望学生,挨个询问近期的进展。学生的住宿、生活、回家订票等他都要过问,逢年过节他就邀请大家集体到家里聚聚。
有一次,一位学生因记错时间没去上课,陈国明课后打电话询问是不是病了。如果研究生家中有困难,他就通过课题组给他们发放额外的补贴……像这样的小事,他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信手拈来。
在陈国明看来,关心学生是分内的事。
埋首学术和科研,崇仁厚德;献身教育与学科,甘为砥柱;心系学生未来,润物无声。陈国明于学生亦师亦友,甘为人梯;于学术潜心钻研,孜孜不倦。
他用华发书写春秋,寓教于乐,桃李芬芳;用真情勾勒人生,动人以行,大爱无声;生也有涯,行也无涯,他凭借一颗心,一点光,成为引领学生成长和中国油气安全工程研究领域中闪亮的“明”星!
浣溪沙·咏陈国明教授
王玉宝
深邃夜空引路星,和风细雨润无声。乡音穿透海千层。
石大名师真国色,绍兴学究岂天成。暖灯红烛共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