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科技部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点专项评审立项结果。我校牵头申报的“多自由度非接触三维光学扫描仪”“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CO₂驱油埋存强化体系与注采优化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和“微米硅负极结构设计及高体积性能固态电池构建”4个项目获立项支持。
“多自由度非接触三维光学扫描仪”项目隶属于“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是我校获批的首个该专项牵头项目。项目总经费3976万元,其中国拨经费1976万元,自筹经费2000万元。项目负责人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于连栋教授。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杭州沃镭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山东科技大学等九家单位,集成该研究领域的优势力量,围绕受限空间中狭小腔体、狭长管体和叶片类典型零件的高精度检测难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部件国产化的多自由度非接触三维光学扫描仪,并在典型装备制造领域进行示范应用。项目的实施对解决高端装备核心关键部件几何特征测量难题,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大幅提升上述领域关键零部件的作用能力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项目隶属于“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资助经费499万元,项目负责人为石油工程学院杨永飞教授。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产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创造太阳乌干达石油学院等九家单位联合开展研究,研究内容涵盖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结构与分布模式、抗超高温超高盐高密度钻井液作用机理及流动调控、抗高温采油工作液作用机理及流动调控、原油定向裂解制化学品新技术、深层智能测控技术五个方面。着力解决复杂深层油气领域关键技术难题,促进中沙合作双方在石油能源领域全面的技术与经济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方针以及“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CO₂驱油埋存强化体系与注采优化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隶属于“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资助经费200万元,项目负责人为石油工程学院袁彬教授。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学和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美国休斯敦大学等5家中美优势单位,进行关键技术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项目聚焦低渗油藏CO₂窜流严重、埋存效果差;多相界面作用强、剥离原油难;“注驱埋采”协同差等基础难题,研发CO₂驱油埋存强化(ECSOR)材料体系,建立基于机器学习加速的ECSOR强化CO₂驱油埋存过程多相渗流高效模拟方法,研发CO₂“注驱埋采”多目标实时优化调控与动态预测技术,促进中美合作双方碳减排利用技术国际合作,助力提升我国石油开采效率和减碳水平。
“微米硅负极结构设计及高体积性能固态电池构建”隶属于“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资助经费100万元,项目负责人为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孔德斌教授。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进行关键技术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项目基于膨胀/收缩硅碳界面提出动态“自适应”的离子/电子一体化传输网络构建方法,建立致密固相电极中微米硅膨胀负极“内动态、外稳定”界面的构建机制,从“基元结构-复合界面-电极结构”多尺度出发实现兼具高体积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原型器件开发,促进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围绕国家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以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重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与应用开发,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加强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是我国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对外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的引领性、旗帜性、开放性专项。包括港澳台合作项目、联合研发与示范项目等方向,旨在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推动解决共性问题和共同挑战,共促全球发展。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是在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协议下执行的科技合作项目,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统一要求进行组织管理,聚焦政府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共性需求,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研合作,对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