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之梦实践队解码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2015年09月10日 15:41  点击:

实践队员与老人交谈 张玉摄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失地农民的家庭正在面临着由于社会转型和利益结构调整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此,青之梦实践队针对青岛市黄岛区、崂山区的15个村庄进行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现状的实地调研,力图客观呈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所受到的一系列的影响,并尝试性地提出一系列消解策略。

从8月初开始,青之梦实践队深入青岛市的15个乡村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走访。

土地被征 外出打工 无暇关注子女教育

在实践队走访的15个村庄中,许多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导致经济来源改变,不得不打工挣钱,他们有的在村庄附近工业园上班,有的进城务工,共同面临的窘境是他们工作量繁重根本无暇顾及子女教育问题。“我在家附近的工厂上班,一天工作12小时,孩子没醒我就走了,下班回来后累的不想讲话,更别提有精力去关心孩子学习了。”一位四年级孩子的妈妈说。

在实地走访时,参与实践队队员访问的村民有八成是老人,他们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孙子孙女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很希望甜甜(化名)能学好,希望她能摆脱农民靠土地或靠苦力过活的日子,我们长辈不能辅导她学习,只知道她能上到多高学位我们就供到什么时候。”一位64岁老太太语重心长的说。确实,每一位失地农民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却无奈于自己忙于养家糊口而缺少精力去关注子女教育。

失地补偿差异大 教育现状极端化

由于村庄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政府或相关公司对于不同地域的失地农民的补偿也有所不同。

实践队员了解到崂山区以种果树为生的洪园村农民获得每亩50,000元费用,没有失地保险与作物补偿,而峪夼村农民获得补偿每亩72,000元,并给农民办有失地保险。巨大的失地补偿差异让两个村家庭的子女教育呈现不同状况。洪园村的村民工作不稳定,家庭收入低,孩子不得不在寒暑假自己打工赚取学费,而峪夼村相对较富裕,在孩子教育上加大了花销,让孩子上补习班甚至将其转到环境更好的学校求学。可见,失地补偿差异也是影响失地农民子女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

交流甚少 渴望关怀

由于父母忙于挣钱养家,失地农民子女与父母的交流并不多,孩子们或多或少对父母有些埋怨:“我爸妈都不管我,只给我买好吃的,嫌我成绩差要我上补习班。”一位上三年级的胖胖的男孩说,“其实他们要多爱我,多陪我我就不这么调皮了,我也会好好学习的。”男孩语气有些无奈。

“那这么调皮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吗?”

“嗯……”。

在与失地农民子女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他们明白父母为了撑起这个家的辛苦,他们也清楚自己应该努力学习,只是他们很渴望父母能多陪陪他们,渴望被爱。

子女教育举足轻重 老师家长缺一不可 政府政策有待完善

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调研实践队员认识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陪伴与老师对孩子的知识的灌输同样重要。家长有必要抽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多引导孩子,减少失地给他们的影响,也要用陪伴与关爱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与人相处的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失地农民也要积极学到一技之长,让自己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政府是农民信任的港湾,政府应提高法律威信,加大打击力度,杜绝不法分子强征土地,拒付补偿款。政府应完善有关政策,不仅要保证每个失地家庭有失地保险,也要给失地农民提供工作,保障他们失去土地后仍有能力支撑家庭。

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并不仅仅关乎一孩子一个家庭,它更显示一个国家对农民的关爱,一个社会互助互爱的能力,只有多方面合作才能解决。期待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能够良好解决,愿失地不失爱,失地不失学。

上一条:踏进陇西,揭秘药农眼中的药材市场
下一条:科技兴农,点亮绿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