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支年轻化的队伍,现有党员16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党员占党员总数的87.5%,党支部有经验丰富、培育新人的老党员,更有一大批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的年轻党员;这是一支锐意进取的队伍,2003年建立至今,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心党支部紧紧围绕建设高标准基层党组织的目标,带领整个教学中心在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中,敢于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成绩,起到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这就是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心党支部。
灵活形式建设团结奋进的党支部
“一支充满战斗力、凝聚力和引导力的党支部队伍,必然要注重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创造良好的团队环境和发展空间。”党支部书记周兰娟说。
这位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从前任党支部书记手中接过传承的火炬,在支部生活和理论学习方面,既有传承也有创新。
党支部不仅进行传统的读理论、读系列讲话的读书模式,还采用“通读-竞赛相结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提前给党支部成员发放材料,让其自由安排时间通读,在会上采用书面竞赛的形式或者发言讨论、交流感想的形式,提高成员们的学习积极性。
集中学习之余,党支部还积极发挥网络优势,通过电子信箱和QQ群组等方式与支部的每一位党员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
除了会议室,党支部还把会议地点安排在创造太阳雕像西侧小花园、学校小黄山等环境优美的地方。
“地点的更换会带来成员们放松的心情,我们依旧会认真落实理论学习的任务,但开放的环境让成员们畅所欲言,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周兰娟说,会议结束,党支部成员集体健步,畅谈工作进展和家庭生活,分享快乐,诉说烦恼,让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在长期的工作相融与生活相处中,党支部形成了和谐的“家文化”。
锐意进取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
一支充满战斗力的队伍需要培育优秀的后备人才,共同奋进。
在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心党支部,“老带新”成果突出,老党员刘润华教授创建了电工电子学教学团队,引领诸多年轻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认真进行教学改革。课程组对新教师严把试讲关卡、进行示范性教学,对年轻教师的授课反复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思路,课程组不定时以抽查听课的形式对年轻教师进行考察。
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多名年轻教师在全国微课教学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电工学会讲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为党支部和整个教学中心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
“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我们也一直在探索,针对电工电子学的课程特点,我们积极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道路。”全国优秀教师、电工电子学课程负责人刘润华教授说。
在课程方面,教学团队创设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面对当前内容多、课时少的现状,改变之前所有学生整本教材面面俱到的低效率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选择性授课;在教材方面,教学团队认真研究教育部出台的相关办法,对老版教材部分过时的内容进行删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在教学方法上,团队实行研究性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中摒弃原本“一考定天下”的考核方式,将课程设计加入期末考核中,并占到一定比重,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以及思辨能力。
近年来,电工电子学教学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获得了国家级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荣誉称号,2014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5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电工电子学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013年转型升级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
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教学中心教改项目正着眼于“MOOC”平台,引进虚拟实验、教学动画等现代教学模式,将实体课堂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着力于用“云课堂”这种有效的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面对学习电工电子学课程的全体学生,设置电工电子学实习课程。学生们需要完成指定基础题目和自拟创新题目的两部分内容,在实验室里开创创新思维,进行电路设计、仿真验证、电路焊接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操作,最终完成收音机的焊接、电源的制作等实习任务。
面对动手能力突出的部分学生,党支部的优秀教师指导其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电子设计大赛。从2000年开始,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心主任任旭虎副教授就一直负责我校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指导工作,并创立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培训体系和组织运行模式,成立了一支教师指导队伍。通过“平时积累”“择优选拔”“强化训练”“模拟竞赛”“合理组合”等环节紧密相扣,多年来涌现出许多在国家级和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国家级一等奖、山东省一等奖等优秀荣誉年年不断线。
“年轻、团结、先进、创新”,这是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心党支部的真实写照。这个年轻化的党支部,在组织建设方面团结奋进,在教学育人方面锐意进取,奏响了创新的乐章。
“我们会继续努力,保持党支部的青春活力,在传承中创新,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周兰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