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费、高层次项目获取、市场开拓、科研产出及成果奖励、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实现较大突破,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为服务“一蓝一黄”国家战略、石油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量提升实力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各项科研指标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0016项,到位科研经费39.42亿余元。完成科研项目7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55项,发表论文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7815篇,其中SCI收录2697篇、EI收录4291篇,授权专利3779项,举办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166场,其中国际学术会议51场。在建上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79个。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大力倡导“内涵式发展”,科技奖励由“十一五”期间以科技进步奖为主,逐步发展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多元发展,获奖渠道进一步拓宽。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3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获授权专利3779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97件;授权专利质量进一步提升,5件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人获得山东省齐鲁巾帼发明家称号;登记软件著作权424项,ESI高被引论文50篇。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总经费累计8730.85万元,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共获批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5项。共有20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48项成果获得各类厅局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发表CSSCI论文392篇。
质量展示水平
经过长期努力,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学校已在油藏描述、隐蔽油气藏与剩余油、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难开采油气田开发、复杂油气藏开发、复杂地质环境油气井工程、高压水射流、提高采收率、油气钻采新理论和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理论和方法、两段提升管、重油加氢、新型功能材料、油气安全与环境、海洋石油工程、生物工程等10多个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得到加强,已具备承担国家和企业技术关键重大综合性研究任务的实力。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在承担国家级别的重大项目和基础性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凸显了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水平。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587项。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等国家层面的项目34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77项,其中重点类项目12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很大加强,新获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参建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参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获批1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分中心、2个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山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教育厅研究中心、7个中石油重点实验室分室、4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2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7个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和3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了一批基础研究队伍,加大了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鼓励科研人员甘于坐冷板凳,始终如一的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以利于原始性的科技创新和培育研发后劲。借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校继续实施自主创新科研计划,共争取资金12238万元。2010年以来,该计划共资助青年教师1322余人次、研究生744余人次,资助科技专项项目260余项。
服务彰显担当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服务“一蓝一黄”国家战略、石油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注重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不断拓展科研渠道,加大与油田、地方的科技合作力度,稳定东部,扩大西部,密切与地方的科技合作,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加强与江苏省、东营市、青岛市、烟台市、盘锦市、濮阳市、克拉玛依市、淄博市、日照市、威海市等省市的沟通,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横向科研方面,2010年以来共签订技术合同7154项,涉及合同金额27.31亿余元,到位横向科研经费达25.66亿余元。
科学技术研究院秉持“厚重科学、务实创新”的建院理念,不断探索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工程化的新模式,着力推进学校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已建成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等6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中加环境污染治理合作研究中心等共建研究机构,初步形成研究机构的集群化发展态势。校企共建研究机构群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人才集聚、协同创新的平台优势,十二五期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级重大专项3项、省部级重大专项7项,横向各类课题400余项,年均到位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国家授权专利共23个,有4项成果国际领先,9项成果国际先进水平,40多项成果在相关企业实现产业化。先后有“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高效原油降解素研发与工业应用”等6项目获省部级奖励。
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服务学校科技发展、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发挥学校人才及科研优势,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优势平台,打造集项目研发、技术成果转化、高技术企业培育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东营园区已建成以胜利工业园、动力谷为载体的较为完善的大学科技园区,目前入驻的企业约220家,年税收3000万;克拉玛依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实体化运作,学校与克拉玛依政府和当地企业联合组建的中石大(新疆)研究院股份公司稳步运行。青岛园区先后获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创客空间”“青岛市国际技术合作基地”“青岛市合同登记点”“青岛市技术转移中心”“青岛市知识产权代理机构”“青岛市技术成果评价机构”等资质和平台青岛园区创新创业园(动力谷)、红石崖新能源创新园、辛安信息产业园3个项目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土地指标已经全部落实完毕,目前进入规划建设阶段。
自2012年7月成立以来, 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获批率高达46.7%,比全国和学校资助率高1倍。全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达到26项,人均超过1项。2016年获批的国际合作基金也是该年度全校唯一1项。2016年全年到位科研经费达到了1797.56万元,比建院之初的2013年增长了147%。截止2016年底,共发表科技论文173篇, SCI、EI检索101篇,其中2016年占到了39%,SCI检索1区文章13篇,其中2016年占到了46%, 2016年研究院还有3篇论文入选了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2项。科技奖励方面,研究院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由研究院牵头,成功申报了“山东省致密(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和“青岛市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实验室”。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合作共建“陕西省陆相页岩气成藏及开发重点实验室”、与新疆工程学院合作组建“自治区非常规能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搭建了链接中西部的新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