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党代会 · 人才培养

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发布者:卜令朵 发布时间:2017-07-03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 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总体目标指引下,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育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本科生教育

紧密围绕学校“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以“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为统领,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的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优化专业结构,有效对接社会需求。主动适应行业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相关优势学科,新增环保设备工程、海洋油气工程、化学、物联网工程、机械工程、能源化学工程6个本科专业。

注重顶层设计,优化本科培养方案。遵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机融合的育人理念,构建由专业培养计划和自主发展计划组成的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三化”成长。组建荟萃学院,实施理科实验班、拔尖人才培养特区、“卓越计划”、小语种强化班、人文素养班、国际化人才培养、交叉复合培养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秀人才培养机制。

落实学生中心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组织常规教改和研究性教学、考试改革、精品实验、青年教师等专题立项,推进各类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立“石大云课堂”网络平台,建设30间研讨型教室,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大力加强实践育人,稳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构建“基础认知—工程训练—综合应用—探索创新”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本科教学实验室发展规划,搭建实验教学、模拟仿真、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优质资源平台;推进实践教学信息化和实验室开放,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真知、真练、真用、真创”。

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3个配套文件,成立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处牵头、17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围绕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扎实开展系列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面向全体教师、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三级四层次多模式”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紧密围绕学校教学工作重点及教师教学发展需求,以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计划、卓越教学能力培养计划、骨干教师教学发展专题研修计划“三大计划”为载体,组织开展系列化教师教学发展活动200余次,服务教师2530余人次。

改革教务管理模式,助力本科教学内涵发展。系统设计、稳步推进,打造主动式、人性化教务管理模式;推进三学期制、学分制、导师制、教授上课、小班授课和免监考等多项改革工作;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3+X”教学秩序检查,严抓考风考纪,优化选课、转专业等工作机制,有效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立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构建“决策—运行—监控—改进”循环闭合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编制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报告,定期开展院部本科教学成效显示度评估、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落实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状态统计分析与信息发布等工作,为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证。

2011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学取得丰硕成果,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3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实现历史性突破;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新增国家级、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新增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教师参加全国性各类教学比赛获奖118项;学校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584项,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700余项。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坚持“高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高层次育人”(3H)的教育理念,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S),提高生源质量、导师质量、培养质量、学位质量(4Q),深化改革,突出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实现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新跨越。

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以来累计招收各类研究生15695名,报考人数持续攀升,合格生源数大幅提高,实现了规模、质量共提高,层次、结构趋合理的预期目标。单独增列招生计划,吸引优质调剂生源;利用手机网站、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推出招生夏令营、专场宣讲会、新媒体宣传等举措,保证生源质量及数量。采取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吸引优秀博士研究生源,全面实施博士 “申请—审核”制招生,充分释放了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博士招生计划向优势学科、国家大型或重点项目平台、高水平导师或团队倾斜全面推行与培养质量、学科发展及办学特色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调整结构,合理配置招生资源。

学位授权点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一级博士点由4个增长到11个,二级博士点由32个增加到45个,一级硕士点由19个增加到33个,二级硕士点由99个到增加到151个,新增6种专业学位类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专学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学位授权学科体系。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共有5个学位授权点跻身全国前10名。2015年按一级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点或领域)共组建了64个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夯实学位授权点建设;积极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和学位点评估, 所有参评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全部合格。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强化分类评聘与动态考核,优化导师结构;加强岗位管理,提高导师队伍质量。按照分类评聘与动态考核原则,组织开展了全校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岗位考核和新增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遴选工作;开通新进高层次人员受聘研究生导师“绿色通道”;截止目前,全校具有招生资格的博士生导师为183名,硕士生导师为978名,其中,35岁以下年轻导师所占比例由2.5%增加到了12.6%,中级职称导师所占比例由3.4%增长到了10.1%。

实施分类培养,形成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制订学位标准,实施博士、硕士分层次,学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别培养。按照《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各类、各层次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全方位打造精品课程、全英语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含MOOC)、实践课程等五大课程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学校跻身教育部32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行列,成为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12所高校之一;是全国13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两基地入选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提升。2010年以来,学校共授予919人博士学位、8180人学术硕士学位、6182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明显提升,在国家对博士论文抽检中,我校连续六年100%合格,有5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2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8篇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发表的、EI检索高水平期刊论文占学校总数一半以上,在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和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封面文章的数量大幅提高,整体质量明显增强。研究生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587项。研究生以第一申请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数量成倍增长。70%以上的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和重要部门就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行业和社会充分认可和肯定。毕业生中有1人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入选洪堡学者,2人入选香江学者,2人入选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1人获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

留学生教育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国际教育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被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被评为全国来华留学教育先进单位;通过首批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三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我校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塔吉克斯坦建成;被批准山东省首个国际教育研究基地。留动中国总决赛或全国第九名和山东省总冠军;菲亚获全国“汉语桥”大赛铜奖;成功承办教育部多期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培训;主要工作成绩总结如下:

一、招生方面。几年间,我院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开拓国际市场,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层次不断改善。16年在校留学生人数1182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068人,超额完成了在校生500人,学历生400人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留学生生源国国别不断丰富,由2011年的31个增加到现在的80余个。

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加强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本科以及研究生专业建设。目前已建成十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3个全英文授课硕士专业。全校所有本科以及硕士、博士专业全部面向汉语授课的留学生开放。承担所有留学生的汉语,中国概况等课程。在此期间,学院共立项校级留学生特色教材10部,其中拟公开出版4部,已公开出版1部。

三、孔子学院建设及科研方面。2015年与塔吉克斯坦冶金学院共建我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厅局级科研项目三项,发表CSSCI、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多人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

四、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培养业务素质合格,全方位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学院加强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推出一系列有效管理规章和办法,使留学生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共与校外单位建立了7个文化体验与教学实践基地,在全国和全省以及青岛市的文化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

远程与继续教育

2011年以来,学校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秉承“教育为本、质量第一、服务创新、开放共享、合作发展”发展理念,坚持坚持“立足行业、服务社会、走向国际”,办学体系不断完善,办学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实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协调发展,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累计为能源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25余万人,上缴学校纯收入4.9亿元。

优化办学布局。稳定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初步构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累计培养成人学历毕业生近12万人。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构建面向石油企业的长效战略合作模式、面向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模式、面向地方企业的咨询培训一体化模式、校企合作共建继续教育基地模式,创建“5431”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搭建面向能源行业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国能源教育网,累计培训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7.4万人次,培养紧缺应用型人才3766人。

构建多元化国际人才培训体系。建成中亚培训中心,累计为石油石化企业培训外籍员工和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1812人次,涉及英、俄、阿拉伯、西班牙等语言区的10多个国家;建成中国(教育部)出国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推进全景式教学模式改革,合作院校覆盖英语、俄语、韩语、西班牙语四大语区的10个国家49所院校。

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基于国际质量标准的管理体系,优化学校内部控制、用人单位监督,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进一步提升品牌示范效应。建成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牵头成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研发中心华东分中心,连续三次被新华网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网络教育学院”,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