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高举旗帜、立论定向,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气势恢宏、催人奋进;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鲜明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判断、新要求、新举措,为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为丰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一、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判断,也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这一重大判断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等因素的深入思考,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的科学总结;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可以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维度看,经过建党90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努力奋斗,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民族解放到实现富裕,再到日益强盛,中国今天已步入了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新时代,我们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可以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维度看,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不懈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一条“中国道路”。可以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维度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断开拓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引导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宽广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解决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步入了以其卓越而有成效的新理念新战略积极影响和主动引领人类文明和全球治理的新时代。
二、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理论贡献。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显示出永不枯竭的创造活力。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发展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与当年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具有同样的划时代意义,对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国情、正确把握阶段性特征、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来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虽然还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但具有全局决定意义的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已经基本解决了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深刻总结历史教训和认真研究中国社会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正确判断:“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在进行改革开放已近40年的今天,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方面已取得了有目共睹、举世惊叹的历史性成就。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由此可见,人民生存型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普遍得到了满足,对物质文化产生了更高质量的需求;当前我国人民最为迫切的“需要”已经不是仅为“物质文化”方面,而是在政治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生态生活需要等方面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也就是说,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在继续推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以不断满足人民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越来越范围广、深度大、热情高的政治生活需要;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领域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民生问题的诉求,尽其所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需要;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的生态生活需要。总之,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新使命:推进“四个伟大”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今天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牢记使命,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伟大”,即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把此前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这“三个伟大”,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联为一体,成为一个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重要理论概括;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从而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四个伟大”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明确了我们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问题;伟大斗争指明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动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问题;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以怎样的形象和力量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问题。习近平深刻阐述的“四个伟大”,实际上明确回答了我们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个伟大”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以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抓手,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归宿,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整体。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四个伟大”新使命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新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由14条构成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指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千年大计,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支撑,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方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党,是善于丰富发展正确认识的党,也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党。这14条基本方略,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些老话,但它却像陈年积淀的老酒一样那么香醇,是我们中国共产党90多年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命题;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六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这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和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一道,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和目标指向,共同引领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六、新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15年”的总体设计,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一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改革开放后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自此,基本路线中关于党的奋斗目标的表述一直沿用下来,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坚持了这一规范的表述。从十二大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起,到十六大讲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都没有超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们“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国内格局,党中央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的要求,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并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此基础上,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将“和谐”也纳入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并在修订党章时加以确认。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在党章修正案中予以确认,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十八大报告还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和愿景,“美丽中国”成为我们又一个新目标和新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无论是美好生活还是美丽中国,都包括了党和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考量。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各界共同奋斗的目标。所以,党的十九大水到渠成,将“美丽”一词写进了现代化建设“两个15年”的战略安排中,把奋斗目标丰富定位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在今后的国家治理中,美丽中国建设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变,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与中华民族自信。(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报》2017年10月2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