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岛讲坛 > 正文
【黄岛讲坛(第7期)】贾承造院士等专家畅谈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16:40:37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第7期“黄岛讲坛”现场 王大勇摄影

贾承造院士做题为“论非常规油气对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的突破及意义”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

宋岩教授做题为“非常规油气涵义与地质研究发展趋势”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

吕延防教授做题为“泥岩孔隙流体超压形成机理新解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的启示”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

曾洪流研究员做题为“美国二叠盆地致密油(页岩油)勘探现状”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郝芳主持报告会 王大勇摄影

【本站讯】6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宋岩教授、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运移学组副组长吕延防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经济地质局曾洪流研究员一起做客第7期“黄岛讲坛”,通过专题报告分享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经验与体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郝芳主持报告会,副校长查明以及300余名师生听取报告。

贾承造院士做了题为“论非常规油气对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的突破及意义”的报告。他结合近期全球、美国、中国的统计数据,介绍了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进展与影响,指出非常规油气资源大幅增加,将对全球能源经济和石油工业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产生新的长期技术需求。贾承造介绍了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理论核心与重要发展节点,指出非常规油气对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产生的重大突破:连续型油气聚集理论,突破了传统圈闭成藏的概念;致密储层中纳米级孔喉系统,突破了传统储层的概念;非常规油气源储一体,突破了传统生储盖组合的概念;非常规油气滞留烃成藏与非浮力聚集,突破了传统油气系统运移聚集模式;生烃层系控制油气连续分布与甜点富集,突破了传统油气区带富集概念;油气从气液相扩展到气液固相,从游离态、溶解态增加了吸附态。贾承造院士表示,未来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将呈现出向全过程生烃、全类型储集层、全成因机制、全种类资源转变的新趋向,从而推动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重构、全油气系统理论模型建立,将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并将指导油气勘探开发从常规向非常规发展。未来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应是一个新的经过重大发展的理论体系,应是一个新的全油气系统理论模型。

宋岩教授做了题为“非常规油气涵义与地质研究发展趋势”的报告。她提出,非常规油气已成为重要的接替资源,美国依靠非常规油气资源推动产量“第二高峰”,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逐渐增加。宋岩教授向大家解读了基于个人理解的非常规油气的涵义,即非浮力聚集并用传统技术难以开发的油气资源,她表示,非常规油气形成根源是储层致密,标志是非浮力储集,油气藏特征是大面积连续分布、短距离运移动或源储接触、无统一流体界面与压力系统。她从非常规油气的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充注机理、富集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与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了地质研究的相关进展,并指出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问题,例如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尚需深入、资源可采潜力不明、多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共采的基础地质研究薄弱、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对工程技术渗透不够等,这些问题同时也是非常规油气研究的一些重要方向。

吕延防教授做了题为“泥岩孔隙流体超压形成机理新解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的启示”的报告。他介绍了泥质岩层的压力分布特征、泥质岩层超压孔隙流体低速非达西流动规律、泥质岩孔隙流体超压的形成机理解释、泥质岩层超压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对页岩油气勘探的六点启示:一是泥岩层中生成的烃类会大大增加孔隙流体超压,二是孔隙流体超压是泥岩层中水平裂缝产生或页理拆离的动力,三是孔隙流体超压是泥岩层中油气聚集的动力来源,四是源岩层中油气的短距离运移聚集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五是孔隙流体超压是页岩气富集和高产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六是超压存在与否是页岩气藏保存条件好坏的直接证据。

曾洪流研究员做了题为“美国二叠盆地致密油(页岩油)勘探现状”的报告。“页岩革命的成功,带来了二叠盆地的复苏。”曾洪流指出,自页岩革命后,美国二叠盆地油产量大幅回升,成为唯一产量保持增长的致密油产区。接着,曾洪流就二叠盆地的地质条件论述了其蕴含丰富致密油的可能性,并谈到巨大的潜力,二叠盆地致密油评价项目逐渐成为美国石油行业的热门项目之一。他指出,早期评价时,由于资料不充分,很多地区的评价结果并不精细。他以特拉华盆地南部地区为例,表示近年的勘探工作完全颠覆了曾经的数据,经勘探表明,该地区泥质含量低,岩石脆性良好,蕴含丰富的湿气资源,而非早期认为的仅含有干气资源。新旧数据的巨大差异激起了美国相关公司的兴趣,目前各大地质单位正就该地区进行全面重新评价规划,对每个地层单元进行经济可采储量及产量预报。

贾承造,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理学博士。曾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总地质师、副指挥,中国石油总地质师、副总裁,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油气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工作,为我国油气勘探和地质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勘探理论的基础,总结和发展了前陆冲断带煤成烃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的地质理论和叠合复合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为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西气东输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并建立了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理论,总结了先进的综合勘探技术,推动和组织了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大规模勘探和重大发现,为我国近年油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做出重大贡献。系统研究了中国非常规油气和叠合盆地深层油气地质,为发现我国陆上天然气富集新领域、新类型做出了理论贡献。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19篇,出版专著1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宋岩,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两届国家973煤层气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中国石油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2013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较早从事天然气地质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是“八五”、“九五”和“十五”国家天然气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之一,对我国天然气地质理论的形成和储产量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两届国家973煤层气项目首席科学家,对我国煤层气成因、赋存、成藏和分布等地质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高煤阶煤层气地质理论;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主要完成者和专项的主要组织者。发表论文170多篇、出版专著1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

吕延防,教授,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运移学组副组长,黑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天然气地质》等学刊编委。多年来一直从事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盖层和断层封闭性研究的科研人员,研究成果为丰富油气地质理论和指导油气勘探做出了突出贡献。明确了盖层封油气机理,提出了多个有关盖层封闭性的新概念和研究方法。认清了断层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对接概率计算、断接厚度统计、断储排替压力差计算等一系列定量评价断层封闭性的新方法,提出了系列断层圈闭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方法,探讨了断层对控陷、控砂、控圈、控油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断层在其发育的不同阶段对油气运移所起到的封闭与输导作用判识及定量评价方法。解决了多项油气重大科技攻关难题,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主持国家“八五”至“十三五”科技攻关、“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长特别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

曾洪流,地球物理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现任德克萨斯大学经济地质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访问教授。长期致力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综合研究,主要从事地震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和油气储层解释工作。开创性地提出地震沉积学概念,开发了地层切片技术和90°相位岩性标定技术等地震沉积学的关键技术,在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获AAPG普莱特奖。

【 作者:王大勇 刘明 蔡丽华 史秀娟 潘奕铭 李博一 来自:新闻中心 科技处 大学生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姜洪明 审核:汤平如】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