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聚焦 > 正文
政协委员热议“双一流”建设标准——什么样的大学和学科才是一流的?
发布时间:2017-03-14 11:07:39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自两会开幕以来,谈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热潮就一直没有退过。

“现在国内绝大部分大学还不具备竞争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但建设一流学科,可操作性就强多了,只要拿出标准来,大家就能向着目标努力。”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在政协教育界别小组会上说。

王松灵所在的政协第40小组一共有38位委员,绝大部分来自高校。

从第一场小组讨论会开始,几乎每一场,“双一流”建设都会成为大家发言和讨论的主题。

而王松灵所说的“标准”,是现场委员们提及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制定标准要放宽眼界,着眼未来

“过去,我们还在考虑学术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我记得当时SCI(科学引文索引)是从南京大学开始做起来的,到今天,我想南大可能也关心有几篇SCI文章出来,但是他们的眼界肯定已经不限于这个水平了。”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说。

钱峰认为,中国目前的高校水平跟当下的国力是比较匹配的,在很多排名上,清华、北大已经在亚洲地区名列前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应该在新的状态下来考虑发展目标,如果还是拿着以前的状态来看学校发展,会出现偏差。”

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吕建回应道:“南京大学搞SCI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中国的科研院校都在想,用一个什么样的办法让我们的科研走向国际?最后找到SCI这样一个办法。实际上这几年我们已经很少说SCI了,但我觉得它对中国科研走向国际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家看一看现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在哪里?”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说,“大多数都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

“等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肯定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出来。一流大学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敢说是因果关系,至少是相关关系。”丁烈云认为,按照这个思路,只要大学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服务作用,甚至能够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到那时,这批大学自然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指标只能作参考,不能绝对化”

在王松灵看来,“双一流”建设要分步走,“先建一流学科,再建一流大学,因为一流学科多了,自然就是一流大学了”。

由于来自一所以医科专业为特色的高校,王松灵在发言中表示,他们非常关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的标准问题。“一流学科的评分标准和规范到底应该是什么?评审有什么标准体系?有些一级学科很庞大,比如说临床医学,在一级学科里面是不是按照它的体量来增加它的指数?”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说:“我觉得还存在一个机制问题,因为在学科评估的时候,很多重点大学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吕建曾参加过一次QS(英国一家高等教育分析机构)的活动,当时有个外国专家的话对他触动很大:“所有搞指标的人都是先把心目中最好的排在前面。”

“大家想想,一流大学是先有的,评价指标是后来的。比如,你把耶鲁的优势专业排50名,那指标标准就生存不下去了。”吕建说,“所以,指标只能参考,不能绝对化。”

对吕建的观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璞表示认同,“不能完全由数据说话”。他说,比如引用率的问题,一篇有争议的文章,骂它的人很多,引用率就上去了,有的尖端学科,如甲骨文方面的就很少有人引用。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也表示,有人说世界排名前100的就是一流,但是排名本身是多种多样的,“双一流”建设要结合国际排名和中国的国家需要来衡量。

“双一流”标准一定是特色化的

“我看国外同行评议都在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一共22个学科门类,有5000多个单位进行评审,进到前1/100的,可作为一个国际高水平标准,相对比较科学。”王松灵建议引进国外同行的评议,“ESI指标应该在咱们一流学科里面作为一个参考,或者是引入一些国际同行参与,这样就能避免形成一些圈子,或者导致人为的干预。”

王汝成则认为,ESI是一个情报检索机构,按照论文发表数评价某个学校、学科在全世界的排名,只是一个指标。“我们要遵循国际规则,但是也要考虑国家需求。有一些学科是国家需要的,但是在排名中不一定能体现。比如航空航天,不以发表论文为目标,也很难拿到世界上去说。”

吕建认为,“双一流”标准一定是特色化的。“复旦有复旦的标准,南大有南大的标准,北大有北大的标准,特色各不相同。要用质量指标替代数字指标,但是又不能完全不看数字,不然就没有效率了。”

当院长10年,王汝成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大学必须回归培养人才的本质。他说,如果大学不重视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哪里来?

他认为,如何把人才培养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标准结合起来,这是需要明确的。“现在主要看科研指标、拿了多少奖,但是人才培养没有指标,而且本身有很长的滞后性。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应该让老师将比较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

【 作者:王强 高靓 来自: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姜洪明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