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石大文苑 > 正文
从《看见》中看见
发布时间:2019-12-28 18:08:13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我渴望呆在最寂静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包围。”

重读柴静的《看见》,心中五味杂陈。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位记者十年采访的经验录,抑或是一本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中讲述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反思与努力,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书中仿佛有一个难以抗拒的漩涡,紧紧的抓住你,将你吸入其中,置身于一起起案件,与那些传奇的小人物同悲愁共欢喜,体会事件的本质,领悟人生的真谛,太多太多难以言表的情感在肆意翻滚、流淌……因为书中的内容,偶尔会感叹唏嘘、甚至泪眼朦胧,轻轻翻开扉页,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她的文字,在那些往事与人群中穿行,看见……

看见初见陈虻的柴静对“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吗?”这样“幼稚”的问题表现的心高气傲,不屑一顾。但初入央视,一排排溃败的巨浪向她袭来,但或许溃败就是蜕变的躯壳,在一次次的溃败中,柴静变得成熟自信,面对镜头落落大方,就像她书中记载的数次蜕变,没完没了但总有益处。

看见当人们都在咒骂药家鑫和虐猫女的时候,柴静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给我们讲述两段由于不同悲剧而引发的悲剧。“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她呼吁人们理解,关怀那些“社会的罪人”。生而为人,命途多舛。阳光笼罩下,万物似乎都在盎然生长,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去对待那些苦难与罪恶的种子,甚至是他们开出的花。

看见柴静蹲在地上,为一个哭泣的男孩擦拭眼泪——那是双城时期一个失去姐姐的孩子。这个饱受非议的镜头让很多人怀疑她是不是“表演性主持”,甚至有人因此戏称她是“新闻戏剧主义”的代表人物。但依我之见,柴静流露出的是最纯粹的情感。这样的真实用冷漠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也就蒙上了矫揉造作的阴影。书中之所以常常有这样的真情流露,是因为她希望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我’。

看见一名记者从早期的青涩、懵懂、“不接地气”到后来的自省,观察和沉淀。《看见》是柴静十年心路的见证,也是社会十年的温情发展,她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困惑,坚持和成长。书中穿插了很多具有争论性的新闻——药家鑫案、农村土地违法征地案、虐猫事件、李阳家暴等,但柴静的记录并不是简单的叙述,它融合了柴静对每个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究和对自己、对记者职业职责的不断求索、改进。正如她自己所说:她是在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书中,每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柴静不断拾取令人感动的过去,令人心碎的回忆,更为珍贵的是那些触及灵魂的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让人们体会到人性的冷暖和生命的感悟,永远是我们心中最迫切的需求。

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它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和物。“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柴静如是说。

向陌生的人传递这些成长的记忆,是一种分享。这其中有痛,有泪,有苦难,更有微小的欢乐杂阵其中,这一切,构成繁复生命的每一面,有待我们去遭遇,去看见。

在《看见》中我看见更多的是人对自我,对人性,对社会的探究和审视——一种客观、平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许多人都缺乏独立思考的本领,经常轻而易举地就被卷入他人思想的漩涡,如果你的眼前已经蒙上了一层名为“成见”的纱,那你又如何能真正看清这个世界呢?

【 作者:田鸽 来自:新能源学院  责任编辑:王俊杰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上一条:行红尘,执笔墨

下一条:读书于我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