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群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坛群英 > 正文

在油气地学科教领域“诗意”耕耘

——记学校“劳动模范”、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吴智平教授

发布时间:2023-10-31 11:23:58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本站讯】10月13日上午,当记者见到吴智平教授时,他正在办公室阅读学科前沿文献。这间工科楼C座7楼的房间面朝大海、宁静温暖,屋内一排排油气地质相关书籍摞满书橱,墙上挂着多幅书法字画。

谈到此次获评学校“劳动模范”,吴智平教授平静地说:“我没有取得什么轰轰烈烈的大成果,只是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把工作做好。”

据了解,吴智平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我国东部及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解析及构造控藏作用研究,承担并完成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两度荣获中海油总公司“优秀外协研究团队”、3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F5000),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Earth-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主流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科研成果在各大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获得良好的科研信誉。此外,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是“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近三十年辛勤耕耘在油气地学科教一线,他不仅砥志学术创新、潜心教书育人,更在其中发现地球科学研究的美感与趣味,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像“艺术家”一样描摹地下世界

针对自己所从事的地学研究领域,吴智平说得最多的是“地质现象纷繁复杂、博大精深,存在就是合理,不是世界太复杂、而是我们的想法太简单;地质研究既要‘写实’,又要‘写意’”。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三十多年来,吴智平专注于含油气盆地构造及其控藏作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野外、地震、钻井等资料精细分析,刻画出前人未发现的地质现象,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探究隐含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控制机理,明确发育规律。

“对各种地质现象的精细刻画,就是‘写实’,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机制、发育规律的探讨就要‘写意’了,要把我们的研究目标放在更大的时空格局内去分析,要有想象力,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胆创新,小心论证’”。基于这种研究理念,吴智平教授及其所领导的团队近年来在含油气盆地发育与地球深部过程的耦合关系,断裂带结构、走滑转换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研究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我校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工科楼C座吴智平的办公室内,挂着很多书法字画,其中有两幅字:“朝乾夕惕”、“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就像他的科研理念一样,既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创造更多价值,也怀揣着浪漫主义,乐观地畅想诗和远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像“侦探家”一样破解地质之谜

在采访过程中,吴智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在他看来,地质研究就如同“破案”,地质现象的复杂性、油气分布的差异性等等,这些就像是“犯罪现场”,“罪犯”就是漫长地质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对现场进行精细勘查,寻找线索,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查明“真凶”。背后都是辩证思维、严密逻辑和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的结合。

吴智平教授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自己的科研实例。在与中海油科研合作中,发现同一断裂带不同位置,有的地方油气成藏,有的地方又不成藏,按照原有的勘探经验打井出现“落空”,该区带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啥?

面对这一难题,吴智平及其研究团队从断裂发育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入手,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和应力场数值模拟,系统揭示了该断裂带发育的时空差异,提出了走滑增、释压效应是该地区控制油气成藏关键因素的新认识,成功指导了该地区一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

“那一刻我很兴奋,像是破了一个‘大案’,把自己的理论研究转化为了勘探成效。我们的研究团队也被评为中海油总公司‘优秀外协研究团队’”。说起这事,吴智平依然很自豪。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像“领航员”一样指引学生方向

吴智平教授1995年来我校工作,近30年一直坚守本科、研究生教学第一线,已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20余名。

“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是教师的本分”。从大一新生的“新生研讨课”到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前沿讲座”,吴智平教授每年教学工作量超过了100学时。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进教室前一定要喝杯咖啡,目的是让自己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只顾耕耘,不问收获。”这是学生刘一鸣对吴智平的评价。刘一鸣回忆,“吴智平老师就像是我们的‘领航员’,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每次汇报前都会亲自完善材料,告诫我们要善于用‘他山之石’来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面对科研,吴智平总是不怕苦、不怕累,他经常对学生讲,“科研从来没有捷径、没有一蹴而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必须要有汗水,才会有成果。”

以奉献为笔,研真情为墨,吴智平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作为研究生导师,他鼓励学生联合培养,开拓国际视野。从论文选题、中期考核到论文答辩等研究生培养环节,严格把关;在科研、学术指导的同时,对研究生的生活、思想等各方面关心备至,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生活方面遇到的难题。如今,他指导的研究生在EPSL、ESR、MPG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2人获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心怀大我,成果丰硕,桃李成蹊。吴智平给了自己一个朴实的评价:“我只是个普通的地质人”。

【 作者:记者 徐明权 学生记者 葛小川 林姝含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报  责任编辑:卜令朵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