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义刚做客黄岛讲坛 王大勇摄影
【本站讯】3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岩石学家徐义刚应邀做客黄岛讲坛,为师生作题为“地球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学术报告。校长郝芳院士主持讲坛。
徐义刚院士指出,地球科学具有“认识地球、造福人类”的双重属性,是一个“横跨数万里、上下数亿年”的复杂系统,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没有地质学就没有进化论”“没有地质学就没有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地图和板块构造理论”“离不开水的人类文明”“气候变化研究改变世界经济发展范式”5个典型案例,深刻揭示了地球科学对人类文明演替的不可替代性。
结合克莱尔·帕特森(Claire Patterson)等7位著名地球科学家的经历,徐义刚院士指出,“经典成就和地学革命不分年老长幼,只需热爱和执着。”他从经济发展、海洋强国、美苏太空竞赛三个维度,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需要地球科学”这一观点。他特别指出,“从事地球科学,其实是件极有意义的事!因为地球科学不仅支撑着国家能源安全、海洋强国战略和深空探测工程,更蕴含着‘上天入地下海、挑战人类极限’的探索乐趣。”
针对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徐义刚院士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学担当:一是要维系“中华文明” 的永续发展,践行“地球——生命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要服务国家意志、保障国家安全;三是要提升和谐自然能力、增进人民福祉;四是要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推动文明走向深空。最后,通过对比64亿公里外拍摄的地球画面和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画面,他号召广大年轻地学科研工作者和学生要通过“地球之美”发现“地学之美”,保护和珍惜地球家园。
徐义刚院士的讲座内容旁征博引,阐释了地学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刻关联,引发在场师生热烈反响。报告结束后,徐院士与在场师生展开互动,针对地球科学学科的未来、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地质学会会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现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候任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监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资源生态环境领域专门委员会委员,国家航天局第一届嫦娥五号月样专家委员会委员、探月工程四期领域科学家。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和地球宜居性研究,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东亚大地幔楔以及嫦娥五号和六号月样研究等方面取得创新认识,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目前担任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地球宜居性的深部驱动机制”专家组组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11、2020)、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