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博雅大讲堂】媒体与文化记忆——论《西厢记》跨文本行旅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06-07 20:11:38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媒体与文化记忆 申婕摄影

【本站讯】为增深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了解,提升其文化素养,5月31日下午,以“媒体与文化记忆——论《西厢记》跨文本行旅”为主题的博雅大讲堂第24期于文理楼142教室举办。本次大讲堂由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凌筱峤主讲,文学院副院长魏学宝主持,汉语言文学系主任沈壮娟、英语系教师曹艳黛、党委宣传部曹春华等出席,150余名学生参加。

本次大讲堂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刻本、书籍空间、图像故事对阅读群体、阅读行为的引导等方面的媒体与文化记忆;第二是王实甫《西厢记》经典文化的积累及挪用,包括有作者功能、莺莺想象、反诲淫说三点;第三是《西厢记》跨文本行旅——文化符号的扩充与更新。首先,凌筱峤展示从唐代元稹《会真记》到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发展历程,并且讲述对《西厢记》的版本、文献研究、文学史等十一种的研究角度。在讲到文化资本之大成——驳《西厢记》“诲淫说”时,凌筱峤表示,《西厢记》被奉为经典是文化资本之大成,并就反“诲淫”论“主”“幻”等方面进行详实的论述。她表示,“个人之性不同,观点即不同。若只把情归为爱情,未免太过狭隘。”以此来定性《西厢记》“诲淫”也是站不住脚的,“感怀亲情、友情、家国情,皆可为一有情人。”此外凌教授还认为,迎合市井休闲、阅读趣味的改编拓展《西厢记》阅读可能。回答在中国社会悲喜剧影响力不同于西方的问题时,凌筱峤首先就金圣叹对于《水浒传》招安部分的“腰斩”,表达了中国社会对于悲剧的被动认同,随后又表示屈原的名流千古也显示着我国文化传统对悲剧有很高的认知和期望。但由于中国群众对于戏曲娱乐享受的定位使得戏剧往往更富有喜剧色彩,而悲剧则十分有限。而西方社会长久以来对于悲剧的偏爱及其文化沉淀,使得其诞生众多的悲剧作品,也促使着《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中国传统悲剧很早就被翻译去西方。

汉语言文学17级的李海燕在听完讲座后收获颇丰:“我深刻了解到《西厢记》作为脍炙人口的元杂剧是有发展历程的,它在民间不断丰富完善才形成最后的模样,而且每个朝代的人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对我们了解研究一种作品提供了新的方法。”

【 作者:高璐月 郭建毅 来自:文学院  责任编辑:潘美璟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