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实践新闻 >> 文化艺术 >> 正文

 

遗失的人文,你们在那里?——记青藜实践队人文教育实践调研

 

作者:臧静 李洁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2日 19:08:21  点击数:

----------------------------------------------------------------------------------------------------------

“大学生的素质都去哪了?”人们有时会如此抱怨。针对这一问题,8月2日至11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藜实践队对青岛市大学生人文教育情况进行调研,队员们走进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大学,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大学生人文教育情况进行调研。

“德才兼备”哪里去了

上海大学钱伟长曾作过这样的表述:“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令人担忧:部分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修养浅薄、人文关怀缺失。呈现出“才”多“德”少的状态——专业知识过硬而人文素养不足。

人文知识是基础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包含了语言、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学习和领悟中,人们会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价值体现在何处”等无确定答案但却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类的幸福、什么是人类的痛苦,怎么样化痛苦为幸福;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乃至宇宙和谐共生。大学生往往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文史哲知识的涉猎较少。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科生)人文知识欠缺且缺乏学习兴趣。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知识知之甚少,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缺乏历史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关于56个民族你了解多少?”根据学生类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73%的同学“除了本民族,其他一概不知”,75%的同学“对于近现代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多少?”表示“有断层”。这虽然出乎我们的预料,但也充分反应出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的严重缺失。队员们走进宿舍,对“床头书”种类进行了调查,看着书架上满满的书,却都是专业书与技能书,极少有文学类的书籍。在对社会人士的调查中,“你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是什么?”87%的人选择了“过硬的人文知识”,这充分显示了人文知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核心

钱理群在《致青年朋友》中专门给80 后存在的弊病诊脉开方: “我和许多当代大学生做过讨论,发现‘生活缺乏目标,缺乏责任感’是一个最根本的、让许多年轻人最感困惑的问题。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生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产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出现了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不良风气,与同学和他人之间的人情冷漠,张扬个人至上而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缺少人文精神。学校和社会看重的各种评优、评奖学金等奖项,不就是换种方式来让学生们追逐名利吗?这样,会造成大家视身边伙伴为直接竞争对象,从而加剧人与人的冷漠与隔离。

除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也不可缺少。在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吕云涛老师的座谈中,吕老师谈到,“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人文精神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笔终生受用的财富,因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懂得如何与他人、自然和宇宙和谐相处,敢于直面人生苦难与坎坷。”

人文行为是外显

西南师范大学赵磊认为,“人为行为是人文素养在具体行动和实践上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文行为表现在:他的生活一定是节制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随时准备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他懂得如何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90%的同学愿意多接触传统的东西;对于一些社会、学校开展的义务活动,78%的同学认为有意义,条件允许会积极参加;85%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些都证明大学生的心中都有这样一颗火种,只是缺少一个引导者和平台。



责任编辑:青协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网站维护:新闻网 Email:netnews@upc.edu.cn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鲁ICP备0504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