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太阳 · 2017社会实践 · 科技支农

调研健康行,石油三代情

发布者:杨强  发布时间:2017-07-19

【本站讯】铁人精神支撑着老一辈石油人开拓进取,最终打破了中国石油全靠进口的局面。时至今日,石油事业的交接已经完成,“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不断传承,当代的石油学子如何担当起“油三代”的角色显得格外重要。为深入了解老一辈石油人开创中国石油的艰苦历程以及他们现在的生活保障,现在担当石油行业顶梁柱的“油二代”的工作环境,在校以及刚刚走上就业岗位的“油三代”对石油行业工作安全的看法,我校石健调研队以“了解石油工人健康,学习铁人传统精神”为主题,奔赴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展开调研工作。

艰苦奋斗,让我们追忆“油一代”的荣耀

刚进入物化苑公园的大门,便传来了一阵孩子的嬉闹声与老人的交谈声,三三两两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坐在一块,扇扇乘凉,虽然背略显佝偻,但精神矍铄,“大爷,身子骨还硬朗啊?”这些为祖国的石油事业打下江山的“油一代”们很欢迎记者们的到来,很快便互相熟络起来。当得知学生记者们是为了调查石油精神和石油工人健康问题,老人们更是给记者们讲起了以前的故事。

退休石油工人讲述工作经历 赵泽鹏摄影

“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没有设备,粮食不足,但全国人都在奋斗,我们石油人更不能落后啊!”作为第一批来到东营市的石油工人,在零基础的情况下建成全国第二大油田基地,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高强度的劳动带来的是身体的超负荷,腰疼腿疼更是家常便饭,但老人们的言语中丝毫没有对当时的抱怨,有的只是骄傲,对胜利油田的骄傲。他们的眼里闪着光,那是属于他们的时代,属于他们创造出来的辉煌。

谈起现在的生活,老人们显得很是满足,“附近住的都是以前的老伙计,平时聚在一起聊聊天,想想以前的事,有空再去打打球,很有滋有味。”在福利政策方面,记者们了解到,国家每年会定期组织体检,保证老人们身体的健康,每年也会有人员来慰问,平时也会组织一些旅游等活动来丰富生活。

看着这些神采奕奕、不断诉说的老人们,记者们仿佛想象出几十年前他们在油田中工作的模样,同样的充满激情,同样的践行着石油精神。

继承弘扬,让我们聆听“油二代”的拼搏

家住东营市的王艺杨是典型的“油田世家”,从爷爷奶奶一代便在油田工作。“我们从小在油田长大,吃在油田,喝在油田,长大工作了,也在油田。”在采访王艺杨父母时,言语中可以听出对油田深深的依恋,父辈们打下的基业需要他们传承,老一辈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他们来传承,来发扬光大。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油田的工作情况,记者们来到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采油二矿的河五十从式井组,还未进入工厂房间,一声声轰隆隆的机器噪音便传入六名队员的耳中,厂房门口“必须佩戴护耳器”的标语似乎在解释着工作环境的恶劣,现场的噪音很大,虽然配备了耳塞,但效果并不好。记者进去厂房后,扑面而来的热浪更让记者们深刻感受到一线工人的艰苦,炎炎夏日,厂房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这对工人的体力提出很大的挑战。“我们一次工作3小时,出来常常湿透工作服。”在现场仅仅短暂停留几分钟,记者们便汗流浃背,更别提身穿厚厚工作服的工人们。

调研队员与油田车间维修工人交谈 赵泽鹏摄影

据了解,经过技术与装备上的不断改进,现在厂房的噪音保持在120分贝以下,而且工人在车间的工作时间也尽量控制在安全时间段范围以内。调研发现,工地上值班室的空调起到关键作用,短暂的休息加上单位提供的绿豆汤可以有效避免中暑的危险。但工作环境湿度大,噪音高,长期的工作使得很多工人患有风湿和耳鸣。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是东营市最大的医院,同时也是最受“石油人”欢迎的医院,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油田工人来院就诊,挂号范围大多是外科与内科。医院专门设立了“油田工人慢性病”、“油田居民慢性病”和“油田工伤”挂号窗口,方面油田职工就医诊治。

“现在油田单位非常重视工人安全,上岗培训非常严格,在油田生产技术、装备上追求更多的人性化。”负责管理石油工人职业病的杨萍讲解着现在的措施,“油田工人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油二代”是现在“铁人精神”的践行者,努力坚守住我国石油行业的阵地是他们的使命,但切实保障石油子弟兵的身体健康是实现一切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发展创新,让我们欣赏“油三代”的梦想

调研队与油田在岗大学生交流

相比于“油一代”和“油二代”,“油三代”的定义宽广了许多,每年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毕业,为油田行业不断增添新的血液。正值毕业季,即将走上就业岗位、读研读博的毕业生是如今“油三代”的典型代表。

石油大学的学生对油田工作环境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假期实习。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石油专业大学生认为油田特殊的工作环境对人精神的摧残非常大。学生实习的地点基本上分布在郊区、野外,偏僻的环境使得油田工人必须能够忍受孤独、寂寞。“油田地区偏远,坐车会很久,而且储油区为了安全会把树木砍光,导致夏天会很热,而且非常枯燥无聊。”大四毕业生舒腾飞说道。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普遍感受是刚开始很难接受这种压抑的环境,一直在野外工作很容易和外界脱节,尤其在海油方面,每次出海都要在海上平台工作20-30天,对于自己、对于家庭都是很大的精神考验。

作为“油三代”的王立军大学并没有选择石油方面的专业,但学习电器方面的他在大学毕业后还是选择了在油田里工作,“大学毕业之后,思来想去还是在油田里能找到归属感。”正如他所说的这样,生长在石油家庭,无论经过多久,石油情永远不变,尽管经过了三代,石油梦不会减退!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卫东表示:“学石油的学生必须要适应艰苦的环境,承受的心里的压力,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这才是最重要的。”石油专业的大学生扮演着“油三代”的重要角色,历史的重任必将传承,油田上的磕头机期待着下一个操作员;铁人精神必将延续,油田的舞台也期待着下一个纵身一跃的‘王进喜’。”